陕西十大景点 NO.4
中国十大佛教名山 NO.8
中国十大道教名山 NO.15
中国名山名录 NO.19
西北十大著名景点 NO.20
西北十大最美景点 NO.30
中国十大最美的名山 NO.35
西安十大名山 NO.1
秦岭十大旅游景点 NO.2
陕西十大名山 NO.3
西安十大必去景点 NO.4
西安十大春季旅游景点 NO.4
陕西十大春季旅游景点 NO.7
中国十大“第一山” NO.10
陕西十大最高山峰 NO.14
陕西十大避暑·夏季景点 NO.22
中国十大城市名山 NO.26
中国十大怪石奇山 NO.30
金庸小说里的十大景点 NO.7
终南山是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秦岭山脉中段,距离西安市仅25千米。终南山主要地质遗迹分布面积为890平方千米,分为骊山裂谷地垒构造园区、玉山岛弧型花岗岩峰岭地貌园区、翠华山山崩地貌园区、冰晶顶韧性剪切带与构造混合岩化园区、南太白板块碰撞缝合带与第四纪冰川园区等五个各具特色主题的园区。公园内最具特色的地质遗迹为造山带地质遗迹和第四纪地质遗迹,如山崩、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等。
终南山是秦岭复合型大陆造山带,位居中央,成为我国南北天然的地质、地理、生态、气候环境,乃至人文的自然分界线,具有全球地质共性中的独特性,其造山带与盆山地质科学内容丰富、典型、集中,富有代表性,故长期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
其中,翠华山的山崩地貌是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山崩地质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质景观,如山崩悬崖景观、山崩石海景观、山崩地堆砌洞穴景观、山崩堰塞湖景观、山崩瀑流景观及山崩形成的各种造型奇石景观等,秦岭北坡的两个堰塞湖——水湫池和甘湫池就是山崩形成的。翠华山山崩地貌类型之全、保存之完整典型,为国内罕见,堪称“山崩地质博物馆”,在研究秦岭和关中平原形成历史及山崩地质作用类型上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南五台,为"终南神秀之区",是佛教圣地之一。山上有清凉、文殊、舍身、灵应、观音五台,因位于古长安城南,故名南五台,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南五台庙宇始于西汉,盛于隋唐,原有寺庙50多处,号称72道汤坊。现有弥陀寺、圣寿寺(塔尔寺)、五马寺、白衣堂、五佛殿、胜宝泉(宝泉寺)、紫竹林寺、黑虎殿、西林寺(大茅棚)、观音台寺、小茅棚等。
相传泾阳翠花姑娘在此成仙,因而得名,也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太乙池,又名翠花湖、天湖,是崩塌形成的堰塞湖,水面长约600米,宽90-300米,水深5-10米,碧波荡漾,游船穿梭,是游人最为集中的景点。还有玉泉池、水渊池、碧水湖、十八盘道、鬼门关、望乡台、卧虎石、鹰嘴石、翠花峰、玉案峰、双瀑飞虹、鹰崖珠帘、翠花庙、天池寺、老君庙、石洞寺、九天圣母洞等,尤以冰洞、风洞、金华洞最为奇特诱人。
南五台西侧,山谷有石砭峪水库,总库容2810万立方米,水面长约4公里,宽100-250米,是垂钓、荡舟的好去处。
罗汉坪位于石砭峪河上游,植物种类繁多。这里有种子植物100余科、1300多种,还有药用植物486种,野生花卉及观赏植物300多种。羚牛、金钱豹、青羊、林麝、大鲵、杜仲、天麻等,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植物。
总量3亿立方米、石块巨大,集中分布在翠华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叠置,或雄狮望月。或猛虎下山,或仙女散花、或顽童嬉戏,宛如石头的海洋、波澜起伏、浪击长空。著名景点有剑石、玉兔醉卧、通灵玉玺等、极富阳刚之气。崩塌石海在山崩过程中因石块崩落相互欹嵌、形成了上百个洞穴,有天洞、冰洞、蝙蝠洞等。其中冰、风二洞最让人称奇,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23℃以上。冰洞夏季结冰,冷彻肌骨;炎炎酷暑,冰柱倒立。风洞是由两块巨石顶端相撑形成,高约20米、宽3米、由于狭管效应和空气对流、洞中常有冷风嗖嗖,故风洞盛夏六月,凉风习习。山崩主景区还有一景点,俗称小冰洞,洞内冷气凝结飘向洞外,洞外四周还是鲜花初开、芳草荫动的春天,煞是好看。蝙蝠洞洞长100余米,曲折迂回,宽窄不一、空间变换多样。在30米深处,千余只蝙蝠附于洞壁。翅声清晰可辨,为翠华山一新奇之处。
玄关是游览冰、风二洞必经之地、两块巨石耸立,相隔咫尺,天成一线,上有一小桥,行人至此,昂首而望,有天门之感。十八盘崩塌石海北侧边缘,高约200米、莽莽苍苍,巨石遍生,鹰岸瀑布倾泻而出,一道银练,挂于山川,有中国山水画之感。
堰塞湖是指由山崩倒塌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在翠华山有三处。一处在甘湫池,位于甘湫峰下,面积0.2平方千米,由于水源不足严重渗漏成为干涸之湖,故名甘湫池;一处在大坪,现由于泥沙堆积,湖已被冲积填平,故名大坪;一处在水湫池,山体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又名天池、澄源池、太乙湖等。此地塞湖湖面长600米,宽100-300米、水深5-12米、水域面积0.14平方千米、可划船、垂钓等,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惟一一处堰塞湖,烟波浩淼、云蒸霞蔚、蔚为壮观,山崩巨石与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绿水、奇石异洞,构成了-处人间仙境。
招隐山原名兽窟山,因南朝著名艺术家戴隐居于此,拒不出仁而得名。招陷寺初建于山上,由戴故宅改建。招隐寺最初创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3),距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当时殿宇宏丽,甚负盛名。唐宋以来,几经兴废。清咸丰间,寺毁于战火,同治、光绪间,慧传和尚重建大殿、读书台等,规模已不如前。抗战时,又遭日军毁坏,现在正全面修复,大部分胜迹已焕然一新。
在山路左侧,相传东晋法安禅师初来山时,饮水困难,虎为他刨出此泉,故名虎跑泉。泉方池,中有井,泉眼在井中,水清澈,可烹茶。上有虎跑亭,一名虎泉亭,长方形,设计美观大方。明嘉靖年间袁继祖重砌方池,改名"万古常清池",表明泉水常年清澈见底,故虎跑亭又称"万古常清亭"。池旁石壁上嵌有"虎跑泉"三字碑刻,为明崇祯年间知府程峋所书。
在增华阁东南,为一座六角亭,石柱有楹联曰:"绝顶共攀跻,此地来骚人墨客;三山相揖让,何处访玉树琼枝。"亭旁原有玉蕊仙踪堂,久已废毁。
唐时这里有两株名贵的玉蕊仙花,只有皇帝的御花园和翰林院地允许植种,是稀世奇葩,开放时如瑶林琼树,因此有仙女游赏等神话传说。唐朝宰相李德裕任润州刺史时,常游招隐寺,于玉蕊花下饮酒赋诗,有《招隐山观玉蕊树戏书即事,奉寄江西沈大夫阁老》诗:玉蕊天中树,金闰昔共窥。落英闲舞雪,密叶乍低帷。旧赏烟霄远,新欢岁月移。今来想颜色,还是忆琼枝。并特为观花建此亭,名"玉蕊亭"。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南朝兰陵(今常州)人,梁武帝长子,他性爱山水,聪慧好学。被立为太子后,在招隐寺读书,于读书间招集文学名流在增华阁编辑《文选》三十卷,即著名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第一部韵文、散文合集,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太子未及即位而卒,年三址一岁,谥昭明。
房屋四周有回廊,窗明几净,环境清幽。内有石案一块,长约一点三米,宽约半米,厚约十厘米,为太子伏案处。读书台北还有济祖殿,藏有出土文物,如元氏五蝠(福)捧寿大型碑刻和明代重修招隐寺碑记。读书台右边为增华阁,是当年昭明太子编辑文选的地方。萧统云集天下才学贤士,包括《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在"山水有清音的"增华阁,编纂了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成为南朝文坛的中心。阁内正中墙有《增华选文图》,左墙角有一博古架,陈列昭明文选样本。
增华阁、读书台面临群山环抱林木幽深之境,气魄宏大,别有洞天,使人有"四周有山疑无路"之感。
在招隐山北脚下,传为昭明太子所凿,泉水涌上如珍珠,故名"珍珠泉"。泉旁原有亭,宋李迪建,名"珍珠亭",久已废圯。解放后在泉附近山谷中筑一水库,取名"珍珠水库",有灌溉和防洪作用。现珍珠泉亭建于水库大堤山坡上。
位于招隐山顶,因亭高出飞鸟,故名。始建年不详,清初尚存,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现重建,为混凝土仿木结构,圆形,单檐尖顶,直径六米,亭内有石凳石桌,供游人休憩。登临远眺,江山景色,尽收眼底。
位于南郊夹山下的竹林寺本名夹山不见寺禅院,东晋法安禅师始建,颓废已久。明末崇祯年间,林皋大师在此搭建草房,独居二年,创建名蓝。因寺处大片竹林中,远远望去只见竹林不见寺,故名。
竹林寺依山而建,一组石阶,一层平台,上下五层,层层登高,竹林繁茂,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寺前有月牙河,河周有数株古老银杏树,高耸入云。山门前原有凝翠亭,背山面水,风景优美,可供游人小憩。倾圯后未修复。山门天王殿已修葺一新,共五间,门上石额为"竹林禅寺"。从天王殿大门入寺,拾级而上,至第三平台,地面宽广,两旁建东西客堂,各五间,设计精巧,形象古朴,修整后面貌一新。
免费
全天
市内乘坐323、215、229路公交车到韦曲,韦曲汽车站有404路公交车直接到终南山门口。
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100余科,1300多种,约占全省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我国特有属7个,单种属11个,多种属30多个,常见乔木树种100多种,还有中药植物486种,花卉和观赏植物300余种,堪称“博大的自然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