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观,又名“子午金仙观”。道教全真派道观,韩国道教祖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子午镇西侧的子午峪内。金仙观坐落在子午峪(子午山)的主峰,始建于西汉汉文帝时期,名曰玄都坛,被皇帝立为祭天祷祝之所。后来,在终南山修道的隐士们利用这个祭坛,修建了许多道观,分布在坛顶及周围,现今还遗留有多处遗迹。
金仙观为子午峪历史上的道教宫观之一,唐睿宗为第八女西城公主入道立观。至二年四月十四日,为公主改封金仙,所造观便以金仙为名。金仙观在京城内辅兴坊,后又于子午峪修建金仙观下院,亦称金仙观。天子曾宣中官令修造观,特造金仙楼,子午峪金仙观依特建金仙阁,武宗会昌中建御容殿于金仙观。
金仙即“金刚不坏之仙”,是道教神仙的称谓。因道教神仙起源于西部的昆仑山和西王母,西方属金,故名金仙。终南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第一福地。
金仙观,在县西北三里。此地传为金仙公主、金可记真人修道处,该观创建于唐代景云元年(710年),时名子午金仙女冠观,宋代改名子午金仙观。景云元年十二月十七日。睿宗为第八女西宁公主入道立观。至二年四月十四日。为公主改封金仙。所造观便以金仙为名。金仙观在京城内辅兴坊,后又于子午峪修建金仙观下院,也称金仙观。天子曾宣中官令修造观,特造金仙楼,子午峪金仙观也特建金仙阁,武宗会昌中建御容殿于金仙观。现仅存玄都坛、唐代摩崖石刻和左宗棠所建石桥,观前有溪穿过,溪水清澈见底,四季不绝。四周林木苍翠,浓荫蔽日,炎夏盛暑,身游至此顿感清凉,大有如入仙境之意。
金仙观坐南朝北,背倚金仙峰,与小五台遥相呼应。殿阁楼台依山从水,借势成景。加之摩崖壁画、磐声鸟鸣,故事传说的点缀,使风水宝地平添几分玄妙和灵气。建筑对称布局,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灵官殿、上善池、金仙殿、十方堂、太清大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
从秦岭北麓通向“子午峪”的道路一直是沿着历史的老路行进,因此有不少传奇色彩的古道遗迹。进入峪口不久,可以看到一座石桥,是由清末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左宗棠捐建的。再向内,在一小溪上有一石砌的龙王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庙,又名金龙王庙,旧时专门供奉四海龙王,龙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电母风神雨伯诸神。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此庙雕工煞是精美。近处不远是遗迹“慈善桥”。
跨过慈善桥,再转过一个山口,一块巨石横亘在面前,像是道观的“影壁”,亦可称是“玄关”,上面左半部分用中文刻着红字的“金仙观”,右半部分则是用绿字刻着的韩文和拼音。巨石后面,则看见“金仙观”真面目。依山而建的的屋顶,上面有一幅太极图案令人一下联想起韩国的标有太极图案的国旗。
大殿一溜儿摆开三座,中间是大殿,两边是慈航殿和财神殿。道观门外的上善池,与众不同,池中的神兽驮着的是元宝。就连殿前的香炉也是元宝的造型,处处体现道家的一种为众生祈福纳财的追求。山涧中时刻众多,富有道家仙风。尤其这块上刻着“释道同源”,此四字乃是一级演员六小龄童所题,另不解的人们真感到“玄”。
金仙观独向阴崖,依山而建,规模不大,气势不凡。整个建筑群讲求中轴对称,基本遵循一种上升的趋势。道观坐南朝北,背倚金仙峰,为三进、三上建筑,暗和了《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基本思想。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原则,从而形成了风水中“气场”的藏聚和回护。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道观虽然前两进对称、工整,但三进广场的东侧却出现了一个圆形琉璃瓦建筑,与之对称的是一棵参天大树,视觉上的差异表现出道家遵循历史并掌握、运用的灵活性,也道出道家自然而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
整体的设计,依照玄都坛为依托的子午线,背靠玄都坛,面北而建,处于二溪交汇二龙戏珠之处,依山而建,大殿处于玄都坛之下,慈航殿与财神殿依青龙白虎方位安设,随同玄都坛,五座山峰构成五龙抱坛之局,山门对面有慧心、望玄二亭,溪流之上建有明堂,符合道家风水理念。
金仙观在建设中尽可能地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一些较矮的植物被移栽在四周,较大的树木如与藏经阁对称的那棵大树,则采取原地保护的措施。大殿前广场的设计也考虑到了现实地形,东边大西边小,让人不得不赞叹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那份和谐。环境的改善使得在城里难得一见的蓝天白云常常漂浮于此,一些野生动物频频出现,既活跃了山里的氛围,又增添了吉祥色彩。道观东侧下部修建了大容量的污水沉淀池,所有污水经过沉淀后,采用不定时抽污水的方式浇灌四周树木,既为污水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出路,还有利于环境保护,一举数得,取之于自然回馈于自然。对于垃圾处理,进入道观后处处可见垃圾桶,对于香客遗留的垃圾,会有专人清扫;每天收集的垃圾按可回收利用、可降解、不可降解等分类处理。道观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使道友可以方便沐浴,既节约了电能,又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关爱自然”的核心思想,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维护好自然生态,才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青山绿水,碧云鸟鸣,使这里变得更灿烂,更辉煌。
俯瞰金仙观,整个建筑群自然般地镶嵌在山坡上,并遵循建筑服从地形地貌的自然特征,依山就势,据地设庙,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标志。据介绍,金仙观开建伊始便按照生态道观的标准严格执行,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建筑垃圾以及污染周边环境的几率。所有庙宇、屋舍、殿堂,全部采用钢混结构,水泥搅拌在指定地点,搅拌后用灰斗车一车一车运送上来,每天收工,原路清扫路面,做到路不遗灰晴无扬尘。
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但金仙观在建设中尽可能地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一些较矮的植物都会被移栽在四周,较大的树木如与藏经阁对称的那棵大树,则采取原地保护的措施。大殿前广场也是为了服从现实地形,东边大西边小,使定向视觉模式受到冲击的同时,不得不赞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家理论真谛。
灵官殿
灵官殿,殿虽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殿内中间供奉的神仙是王灵官,为道教里的护法神,王灵官本名王善,相传他有三只眼睛,能分别善恶,惩恶扬善,性情刚直,办事公道,铁面无私。今殿内王灵官的形象高约七尺,威武凶猛,红脸膛,额上还有一只眼,三目圆睁,锯齿镣牙,虬须怒张,披甲执鞭,确有震妖降魔气魄。形象生动传神,使人望而生畏。
金仙殿
金仙殿,亦称真人殿,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殿内施井口天花,整座大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构思巧妙,造型舒展大方,装修古朴典雅,陈设庄重考究。殿内中间供奉的是英文台侍郎海东仙脉金可记真人,唐开成、会昌、大中年间(即公元9世纪中叶)留学长安,后为“宾贡进士”后不求仕进,隐居子午谷中修道,受钟离权传授内丹术,成为传播韩国道教的第一人。公元858年(即唐大中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于谷内。
龙王庙
龙王庙,雕工颇为精美,整体青石砌而成,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庙,又名金龙王庙。正门上方嵌匾两方,一匾镌“泽润苍生”四字,一匾镌“法雨宏施”四字。此庙专门供奉金龙王,金龙王亦称子午龙王,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玄都坛
玄都坛,一名太古玄都坛,一名太元玄都坛,始建于西汉汉文帝时期。在汉代,子午峪被皇帝立为祭天祷祝之所,修建了祭坛,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祭天之所”。子午峪玄都坛在古时称为“道教天下第一坛”,与龙虎山玄都坛、寇天师玄都坛(北魏平城玄都坛)合称三大玄都坛。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每日早晚功课是金仙观住观道士早晚例行的科仪。目的在于修真养性,祈祷吉祥。游客可定时参观,领悟终南道教庄重的氛围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子午峪
自驾路线:
一、距西安40公里,走长安子午大道,在南口右拐。离子午收费站50米处南侧有一路口,路边有“子午庄园”和“北豆角村农家乐”广告字样,从此进去4.5公里就到目的地。金仙观设有停车场,但15座以上的车辆进不去,从见山泉处至金仙观一路停车收费均为5元。
二、可在子午大道北口集合,沿上述路线行走。除常用装备外还应准备一些创可帖类的药品。若安排攀登小五台和玄都坛,则需要一天时间,需要准备午餐。
公交路线:
一、从长乐公园门口乘320路公交车,或者环山旅游1号,游9,在子午站下车,子午峪口有蹦蹦车或小面包车进山,也可徒步进去。
注:沿途可参观南豆角村北门、南门遗迹,瞻仰村南“社公爷”石像,村碑及两棵千年古柏树。浏览左宗棠捐资兴建的石桥,镇水“龙王庙”,慈善桥等历史遗迹。可攀登小五台,高处远望之后择山前山道而回,不走回头路。金秋时节还可尽享“果峪”丰盛的果实。拜谒道教名观金仙观,登临玄都坛,在此品茗、对弈不失修身养性之最佳境地。临风于金仙台遥望长安,乃一绝景。沿途沟里的果树均有主家,随意采摘恐被喝止。
金仙观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境内子午峪,峪口位于长安区子午街道办事处子午西村(简称西村),离环山旅游公路约1公里。坐落在子午峪(子午山)的主峰,背依子午峰。
金仙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秋短春长。一般以1、4、7、10作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冬季比较干燥寒冷,春季温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5℃,降水约600mm,湿度69.6%,无霜期216天,日照1377小时。
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0.9℃,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6.8℃。雨量主要分布在7、8、9三个月。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年平均降雪日为13.8日,初雪日一般在11月下旬,终雪日一般在3月中旬。受地形影响,长安全年多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1.3~2.6米/秒。
唐景云元年(710年),始建金仙观,名“子午金仙女冠观”。
唐先天元年(712年),扩修增建金仙阁。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翻修,题额“子午金仙观”。
嘉靖三十年(1551年),改名玄都台,扩建。
清嘉庆七年至二十三年(1802—1818),改名太古玄都庙,大修,之后历代对其进行了大小十余次维修。
民国,废。
子午峪古称子午谷,是长安城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也是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境内的一条河谷,地处秦岭终南山段北麓,即子午道。子午古道是历史上著名的交通要道,古时的“子午峪”是长安通往巴蜀地(或汉中)的主要穿越秦岭的交通要道。就是由这里离开长安,通往汉中的,现谷内至今仍存在着诸如栈道、摩崖石刻等古代遗存。
后来,这条古老的交通要道的秦岭北部出峪的位置向西边的峪口转移,尤其随着民国时期开辟的“西万公路”将出口移向子午峪西邻的“沣峪”,“子午峪”就被冷落了。随之,“子午峪”内从汉、唐时期大批建造的庙宇道观也遭到废弃,现只遗留下座座残垣遗址。古道虽然废弃,但遗留有许多古道遗迹。子午谷废弃后,谷内道观亦随之减少,加之山洪洗劫,大部分只留遗址,唯玄都坛及金仙观保存至上世纪60年代。
2004年,应当地村民的请求,由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九代玄裔弟子时任陕西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长安政协常委、长安道教协会会长,现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道教协会第九届专门委员会道教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西安道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道教协会顾问贾慧法道长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道学研究中心主任樊光春两位先生发起,得到长安政府有关部门和子午街道办事处以及南豆角、七里坪两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成立金仙观筹建委员会,四方筹措资金。经过两年建设,金仙观主建筑群已基本竣工,于2006年农历7月26日完成首期工程,并对外开放,以满足各界人士瞻礼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