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裔。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嘉祐元年(1056年),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翌年二月,三苏重返汴京。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
嘉祐六年(1061年),在欧阳修的推荐下,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其对策被评为第三等,称为“百年第一”。随后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又通过学士院的考试,任直史馆。
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温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熙宁十年(1077年)至元丰二年(1079年),在徐州任知州,治洪水。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但被新党利用,引发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元丰三年(1080年),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开始躬耕东坡,作《东坡八首》和《东坡》,建起了“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
元丰四年年(1081年),作《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次年作《醉蓬莱·重九上君猷》。其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
元丰七年(1084年),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元丰八年(1085年),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元祐五年(1090年)春天,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
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拟任吏部尚书,还没有到任。因为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改任翰林承旨。不久即元祐六年八月,又因为政见不合,请求出任地方官,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没过一年,朝廷以兵部尚书的职务召苏轼入京,兼任侍读。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是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
绍圣四年(1097年),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复任朝奉郎。
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逝世。
《春宵》《别黄州》《有美堂暴雨》《新城道中二首》《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海棠》《於潜女》《和子由踏青》《自题金山画像》《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花影》《题西林壁》《百步洪二首》《石苍舒醉墨堂》《次韵述古过周长官夜饮》《泛颍》《东栏梨花》《和董传留别》《和子由渑池怀旧》《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琴诗》《游金山寺》等
《水龙吟·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念奴娇·中秋》《临江仙·送钱穆父》《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醉翁操·琅然》《行香子·过七里滩》《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阳关曲·中秋作》《永遇乐·明月如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江城子·密州出猎》
《宝月帖》《江上帖》《怀素自序》《洞庭春色赋》《北游帖》《近人帖》《梅花诗帖》《李白仙诗帖》等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李志敏:“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殊不复见!”
王进玉:“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