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地区各国频频遭遇旱灾。其世界粮仓的地位可能会受到影响。大米减产将导致这几个国家的大米出口量及收入下降,从而将对其经济造成较大影响,同时或将导致该区域乃至国际市场的米价上涨。
泰国已经连续两年遭遇旱灾。泰国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在“应对2016年旱灾问题会议”上指出,当前泰国全国有548个县出现用水短缺现象,全国59%的地区出现干旱情况。泰国农业经济办事处下属的农业经济执行中心负责人蓬实透露,今年旱灾可能将一直延续至6月。
旱灾使得泰国粮食产量大受影响。从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旱灾问题的影响范围达286万莱(“莱”是泰国的计量单位,相当于1600平方米左右),多达27万名农民受到冲击,导致农民无法种植,长期看可能将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对泰国而言,大米出口对经济发展很重要,如果粮食产量下降进而影响到泰国大米出口,无疑会对泰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数据显示,旱灾对泰国工农业的影响也非常严重,其损失额已从700亿铢增加到1000亿铢。其中,农业部门损失约500亿-700亿铢,因为务农季乃至务农年都会缩短;工业、贸易及旅游业损失预计约为100亿-300亿铢,主要波及农产品加工厂、农用机械、肥料厂、作物种子以及瀑布、水上乐园等旅游景点。
泰国水利厅发布公告称,北部、东北部和中部多个粮食主产区的多个府将面临严重的农业用水缺乏问题。由于各大水库蓄水不足以及河流断流等,即使旱情日益加剧,水利厅仍然无法提供放水帮助。泰国政府发言人表示,除了拨款协助寻找新的水源,补助农民生计外,政府还会设法保障民生用水的供应。同时,为确保为各个省府农业及曼谷居民供水的水库能够维持一定的储水量,泰国政府早在去年10月就已要求稻农避免种植包括稻米在内的耗水量大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