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古寺,位于今北仑驾溪村,最早建立于东晋义熙元年(405),晋安帝司马德宗敕令兴建塔亭和禅室,赐僧人27名。它的建立为浙东佛教的传承开创了先河。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25),宋文帝刘义隆敕寺僧道佑创立寺院,到元嘉十二年(435)又建塔寺,并拥有了常住寺田,使阿育王古寺规模初具。当时,为什么要选在这僻静的山岙建寺?那是因为之前有个名叫刘萨诃的僧人,在此处发现了舍利宝塔。刘萨诃原为山西并州一个猎户,为赎杀生之罪,削发为僧,取法名慧达。西晋太康三年(282),他遍访海内名山,最后寻至贸县(当时北仑归属贸县)乌石岙境内,见到那里有一座残塔,“独有异色,便往拜敬”(见慧皎所撰《高僧传》),就此结茅为庐,诵经拜佛。
以后刘萨诃在那里发现了舍利宝塔,有关史料对此曾有过记载,至今流传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说刘萨诃行至会稽明州贸山乌石岙内,闻地下有钟磬之声,便在那里搭茅成庐,诚心祈祷,诵经三日后,忽听一声“呼啦啦”巨响,只见半山腰中涌出一座“似金非金,似石非石,光明腾耀,炫人心目,四面空虚,内悬宝磬,中缀舍利”的宝塔。刘萨诃惊喜万分,慌忙跪地叩拜,上山把宝塔捧回自己庐内供奉起来。另一个版本,是源自慧皎和尚的《高僧传》所记:说一天夜里,刘萨诃看见残塔下时有光芒隐约闪烁,就请人挖掘,结果“掘入丈许,得三石碑,中央石碑中有一铁函,函中又有银函,银函里有金函,函里有三舍利,又有一爪甲及一发,发伸长数尺,卷则成螺,光色炫耀。”比较两种说法,前一种颇有点像神话式的故事,后一种似乎更符合实际些。
古阿育王寺遗址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嘉溪村乌石岙内,1993年被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核定公布为区级文古阿育王寺遗址物保护点。
2006年12月,市政府批准古阿育王寺为固定宗教活动场所。2007年4月起筹备建设。前期投资2045万元,占地面积4.4公顷。建筑面积16200平方米。
古阿育王寺遗址属西晋遗址,面积约近万平方米。据《阿育王寺新志》载:西晋太康三年(282),山西并州离石人刘萨诃,即僧慧达,求舍利塔,至会稽鄮山,结茅于乌石岙,有舍利宝塔,自地涌出,遂于其地结庐守护,是为寺之创始。后因僧众寺小,才择地建造鄞州区阿育王寺。古阿育王寺遗址内还存有慧达大师骨塔、塔亭、瑞应亭、涌见岩碑等文物史迹,均为民国九年(1920)重建。
慧达大师骨塔石栏砖椁式,并列三穴。住持宗亮、监院源岌重建。塔碑上有曾熙题“西晋开山祖师利宾菩萨之塔”,利宾菩萨即阿育王寺开山之祖慧达。塔后石亭,雕凿工细,亭额已毁,正面额题“堵波深邃”。柱联镌:“千山霜叶瘦,万壑雨花肥。”塔亭后有弧形围墙。塔前原有塔院,民国九年(1920)宗亮、源岌重建正殿5间,廊屋6间,后俱毁夷。
瑞应亭由住持宗亮筑于涌见岩上,砖石结构,攒尖顶,饰宝瓶,四角上翘,南启洞门。涌见岩碑嵌于碑亭后壁,碑高1.6米,宽0.63米,上书“涌见岩”三字,下端为住持宗亮跋。
据中外佛教史料记载,有许多中外高僧和名人的灵骨安葬于此。北宋有高丽高僧、天台宗十六祖、宁波宝云寺住持义通;南宋有日本圆觉寺开山祖师的宗师物初大观,日本幕府首领源实朝将军,日本入宋求法高僧大日忍能、佛地觉安的宗师、阿育王寺第二十四代方丈佛照德光,第二十五代方丈师瑞等。
古阿育王寺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对国内外佛教历史影响深远,历来慕名参拜、寻迹的高僧颇多。南宋有日本高僧希玄道元、赛岩义尹、心地觉心等多人。20世纪80年代后,前来考察、浏览的僧侣、学者、香客、游人纷至沓来。日本村上博优、朝冈康二,韩国曹永禄、李永子等多次带领佛教旅游团、学术考察队到古阿育王朝拜寻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