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端午节习俗(云淡海上龙舟竞渡),福建省宁德市民俗,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宁德云淡海上龙舟竞渡起源于宋仁宗(赵桢)时期。该节俗主要在云淡及周边沿海乡村盛行。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宁德县志·风俗》云,“造龙舟竞渡,歌‘采莲’”,就记载这一龙舟竞渡习俗。云淡海上龙舟竞渡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农历五月初四的母船巡海“洗港”仪式,包括将母船上彩,画上鱼虾蟹鲎等,并书对联“海清河晏”“风调雨顺”等,祭祀“孙圣君”,驾母船绕海域9次,行程54公里;二是次日农历五月初五,再次巡海洗港及仔船(龙舟)竞渡活动。
2011年12月14日,“福建端午节习俗(云淡海上龙舟竞渡)”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名录扩展项目,项目编号:Ⅹ-11。
云淡的海上龙舟竞渡习俗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农历五月初四的母船巡海洗港仪式,与五月初五的母船再次巡海洗港及龙舟竞渡活动。
一、母船巡海洗港禳灾
母船巡海洗港禳灾是整个端午龙舟竞渡习俗的重要内容,与仅旨在娱乐的近代式竞渡不同,它脱胎于有实用目的的“命舟遣灾”。明嘉靖时期,云淡村被寇占为据点,本村及周边地区福安等地百姓深受其害,被杀无数。民间认为,他们的冤魂聚集于此地,故有“洗港”“烧纸钱”“放神统”习俗。人们以一系列巫术形式,如轮头做福、迎福问杯、舟中施符、辑手吃符水、吃茶豆酒、插香杆、香杆走盾等方式裱灾遗灾,以保护一方太平。这是云淡与其他地区端午龙舟竞渡的个性差异,因而远近闻名。仪式程序如下:
1、五月初三,将母船上彩,画上鱼虾蟹鲨等,并书对联“海清河宴”“风调雨顺”等,不让闲杂人员上船,以免“打秽”。
2、在土主孙圣君大宫香案前,全体人员齐集并行香礼叫拜仪式。以三声神铳请出孙圣君神像,沿街招护至母船,以为巡海洗港并保护次日竞渡安全无差。
3、开流仪式。插“香杆竹”三条分别于中梁一杆、左右母梁二杆,代表云淡本村郑、林、游三姓,并令旗四面插于船尾两旁。香案置于尾梁二方杆中间位置,安上龙伞。三姓长老及全体划手上船,每人以符纸火圈身,并吃符水一口。再由主仪人、护道人以吉符“烧船”从头至尾,口中念咒有词。之后,每位烧手及船上其他人员吃“茶豆酒”一碗,以为壮胆,即行开流。
4、巡海洗港禳灾。遍游定点十一个海域收灾,东南西北转过一周,每到仪点水域或逢转弯转角时放神铳三声,烧纸钱三千,驱逐不祥之物,维护一方安全,祈求风调雨顺。
5、母船回坞靠港,送神回宫,次日(初五)再请,仪位等保持原样不动。
二、龙船竞渡活动(五月初五)
在潮水尚未平潮前,以大龙舟再洗港一遍。一切仪式如五月初四,不可马虎。在洗港做平安的同时,举行龙舟竞渡。竞渡程序与规则有:1、比赛龙船停靠起步杆(为起点,亦为终点);2、各船队长抽签定港道;3、划手锣鼓手等到位;4、鸣铳开赛;5、竞渡海程自云淡村渡头——福安市下白石镇南浦村来回计三趟,每趟里程6000米,总计1.8万米;6、夺标:首先夺到起步杆三角旗者为冠军;7、颁奖。
云淡海上龙舟竞渡保留着许多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风俗。如龙舟竞渡结束后,当地人家家户户要请客人到家中吃“五黄”,即除了吃粽子外,上桌的“五黄”指雄黄酒、黄花菜、黄瓜鱼、咸蛋黄、黄豆芽。人们认为端午节食用“五黄”可消病强身。其次,“母船”回港后,人们会以三条“香杆竹”及令旗、神铳、送保护神回大圣宫安座,并办酒席做福庆祝。民间认为“香杆竹”竹枝可以辟邪,全村男女老少此时纷抢立于宫前“香杆竹”的竹枝。据说,以之赶猪,则猪易长肥;以之轻打淘气孩童,则孩童身体好,长大后聪明伶俐。
同时,云淡海上龙舟竞渡习俗还留下了丰富的地域歌谣,如“五月闲,龙船鼓响腾”“五月里来五月同,乡乡澳澳扒龙船;龙船比赛真好看,讨海没闲看龙船”“五月端午日,屈原汨罗沉。龙舟人竞渡,包粽祭忠臣”等等。
云淡门岛,古称麒麟屿,是福建宁德三都澳腹地海域的一个小岛,今称蕉城区八都镇云淡村,在唐宋时期就已开发。云淡的龙舟竞渡习俗,起源于宋仁宗时期。清乾隆版《宁德县志・风俗》云:“造龙舟竞渡,歌‘采莲’”,就是指这一带的龙舟竞渡习俗。
明嘉靖时期(1522―1566年),寇侵扰闽东沿海,云淡及周边海域人民备受祸映。在抗倭过程中,云淡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一种名叫“溪里仔”的江海作业小船,配合戚家军海上作战。这种船便于操作,且速度快,因为划奖方式的独特,民间俗称“押把浆”,即左右奖位固定于船头略后的左右船舷,人侧立于船上双手执奖,左奖先划,右奖后起,使之前进合力作用增大,船行速加快。平倭后,云淡端午太平龙舟竞渡习俗更加鼎盛,在纪念屈原、王审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纪念平将军戚继光。现代更扩大演变为一种群众性体育竞技项目。
1935年,云淡人曾以龙舟竞渡方式掩护暗渡闽东地下党负责人叶飞等一行十多人,自云淡秘密安全转运至桃花溪革命老据点。
改革开放后,由村民集资打造新式龙舟竞渡,云淡村成为蕉城区坚持举行此项活动的海边乡村。
云淡海上龙舟竞渡习俗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程式:巡江洗港、幡杆巡庥、亮船、抢竹枝等。这些礼仪程式显示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展示闽东民风、民情的群众性民俗活动。
郑长寿,汉族,宁德市蕉城区人,1964年4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福建端午节习俗(云淡海上龙舟竞渡)”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长寿自幼受家乡习俗熏陶,对云淡海上龙舟竞渡怀有浓厚兴趣。1981年,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龙舟竞渡技艺。郑长寿积极参与筹办云淡龙舟竞渡活动,并多次带领云淡龙舟队参加省、市、县各级别比赛并获奖。2009年以来,每年四月至六月,他在云淡村举办4至6期龙舟舵手技艺培训班,每期约10人左右,为云淡海上龙舟竞渡习俗的传承与弘扬作出贡献。
2017年5月30日,云淡海上龙舟文化节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渔村云淡举行。
2018年6月17日—18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蕉城区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宁德蕉城云淡海上龙舟文化节”在福建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云淡村举行。
2019年6月7日,中国海上龙舟文化之乡2019端午龙舟友谊赛在蕉城区八都云淡村击鼓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