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拥有1950万人口,是世界上人口第十一大城市。同时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高达每平方公里23234人。而该市有40%的人口居住在首都上千个贫民窟中。其中的卡莱尔更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人口密度达到恐怖的322000人每平方英里。这里虽然没有统计估计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卡莱尔贫民窟主要有一层和两层的房子,而且贫民窟有一部分靠近水边,所以很多房子都是用竹子和铁皮改造而成,这样的房子还有很都是半成品房。
狭窄的巷道里混杂着腐烂食物的气味,铁皮搭建的房屋歪斜地堆叠在垃圾山上,这是孟加拉首都达卡最大的贫民窟卡莱尔。
经济链条的每个环节都被严格掌控
贫民窟住房由黑帮统一管理,即便居民自行搭建铁皮屋,每月仍需向帮派缴纳租金。
河对岸的富人区与贫民窟形成鲜明对比,玻璃幕墙的豪宅价值过亿人民币,生活垃圾通过船只运往贫民窟分拣,穿着破旧纱丽的妇女带着孩子在腐臭的垃圾堆里翻找可回收物。
这种阶级差异在婚姻市场尤为凸显,贫民窟女孩十二岁便进入适婚年龄,十五岁未嫁即被视为“剩女”,高额嫁妆制度迫使许多家庭将女儿视作经济负担。
社会结构的割裂在基础教育领域更为尖锐
贫民窟唯一的小学建在垃圾填埋场边缘,二百平方米校舍容纳上千名学生,孩子们赤脚坐在水泥地上诵读课文。
校门外的现实世界则是另一番景象:出入贫民窟需在岗亭登记,警察时刻监控人员流动,年轻女孩若想外出务工需获得家族男性成员许可。
河对岸的富人区展示着另一个极端
大理石装饰的别墅区门禁森严,保安对试图靠近的贫民窟居民充满戒备,但光鲜表象下同样暗藏危机,饥饿老妪躺在豪宅围墙外,按当地法律需报警处理却无人敢上前救助。
这种社会矛盾折射出孟加拉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问题:首都达卡聚集了全国近半数财富,却未能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超过四分之一人口日均生活费不足十元人民币。
三轮车行业的数据更能说明经济结构问题
全国两千万从业者创造的经济价值未被纳入正规统计,车行老板通过控制车辆租赁获取稳定收益,车夫群体则陷入“租金-温饱”的死循环。
这种非正规经济模式在贫民窟形成独特生态链:垃圾分拣者日收入约十二元,三轮车夫日结五十元,而铁皮房房东月入超万元,阶层差距在方寸之地被无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