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塔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为八棱柱形青砖结构,通高26米,共七级,四面设窗,塔门南向嵌“千佛塔”石额。该塔原属唐代淳熙寺,因寺毁迁建现址,其名源于寺内千佛殿,塔旁曾立有康熙年间善人捐修碑记。1988年进行大规模维修,2023年经历地震后修葺。作为清代平原“八景”唯一存世古迹,千佛塔紧邻铁路不足10米,长期受震动影响导致塔体倾斜。
塔体呈八棱柱形,由青砖砌筑,通高26米,共分七级,每层出双檐。南向塔门上方嵌楷书“千佛塔”石额,各层四面设窗。塔内梯道形式多样:首层为内壁折上式,二层改为穿心式,三层以上恢复折上式。塔顶原为铁铸葫芦型塔刹,1988年维修时更换为水泥材质 。塔基与塔身比例匀称,檐部以砖叠涩出挑,檐角悬挂风铎(今已不存)。
千佛塔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原属唐代始建的淳熙寺(俗称西大寺),后因寺毁于清初,迁至崔家庙村东重建。塔名“千佛”源于原寺千佛殿,与贤劫千佛信仰相关,非指塔身佛像数量 。康熙年间,善人付文科等捐资立碑记其事,现存残碑载有'赵氏以孤寡之妇修居于此,自言是弥勒后身'等铭文。民国时期,塔旁弥勒庵(崔家庙)改为村立小学,至建国初庙宇尽毁,仅存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