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缸平原(老挝语:ທົ່ງໄຫຫິນ;英语:Plain of Jars),又译为查尔平原、石缸阵,官方名称为川圹巨石缸遗址——石缸平原,位于老挝川圹省查尔平原。"查尔"在老挝语中意为"石缸",该名称源自平原上分布的大量石缸。遗址由15个部分组成,现存多个整石雕凿而成的巨型石缸,重量不等。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石缸平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内分布着1号、2号、3号三个主石缸群,其中1号遗址规模较大,石缸以山洞为中心呈扇形排列,现场还发现采石场等铁器时代丧葬遗迹。
石缸原料非本地出产,推测为外运雕刻后散落至此,但运输方式尚未明确。考古学界对其用途存在葬具、储水、盛酒等多种假说,目前最主流的推测认为其与铁器时代丧葬仪式有关。
遗产名称:老挝川圹省石缸平原
英文名称:Megalithic Jar Sites in Xiengkhuang–Plain of Jars
入选时间:2019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
地理位置:N19 25 51.8 E103 9 8
遗产面积:174.56 ha
缓冲区面积:1,012.94 ha
遗产编号:1587
川圹巨石缸遗址-石缸平原的那些石缸,都是用整块花岗石雕凿而成的,由于天长日久,石缸内外长了很多青苔。老挝文物保护部门给每一个石缸上都用白油漆编上了号码。那里错落无序地放置着上千个石缸,每个缸都由整块坚硬的花岗岩雕成,虽然大小不一,有圆有方,但都经过精细的加工,里面平坦光滑、空无一物。据专家测量,这些缸小的有1吨来重,大的则重达5吨以上。在石缸平原上,一共有3个这样的石缸群,大致以一个小山洞为圆心呈扇形分布,一眼望不到边际。老挝川圹高原偏远山地和河谷中有超过85处的古石缸遗址,其中石缸遗址1号是最为人所知的一处。
201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老挝川圹省石缸平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老挝中部高原的石缸平原得名于其上的2100多个巨型石缸,这些石缸是铁器时代的丧葬遗迹。整个遗产地包含15个组成部分。除巨型石缸之外,这里还有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的石盘、墓葬品、墓碑、采石场等。石缸和相关元素是这个铁器时代文明最突出的证据,这些物品的制造和使用贯穿该文明的整个过程,直至其于公元500年前后消失。
石缸平原得名于其上的2100多个巨型石缸,这些石缸是铁器时代的丧葬遗迹。整个遗产地包含15个组成部分。除巨型石缸之外,这里还有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的石盘、墓葬品、墓碑、采石场等。石缸和相关元素是这个铁器时代文明最突出的证据,这些物品的制造和使用贯穿该文明的整个过程,直至其于公元500年前后消失。
石缸究竟从何而来?又是谁制造了它们?为什么而做?在哪里做成?又是怎样散落在如今的川圹高原之上?
据考证,这些石缸雕凿的年代距今已有2500年-3500年之间,所用的石料为花岗岩、大理石、砂岩石和石灰石,但川圹当地不出产这些石料,考古专家认定这些石缸的原料是从外地运来的,也许是在外地雕凿好石缸后运来的。到石缸平原的交通都极不方便,在2500年前,当时的人类是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将这些巨石运来的呢?这还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