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基帕(Arequipa)位于秘鲁南部,阿雷基帕大区首府。秘鲁第二大城市,是秘鲁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秘鲁南部的米斯蒂火山山麓地带的奇利河谷地,土地肥沃且水源充足,是秘鲁南部大型的文化、工商业中心。
阿雷基帕原为印加古城,1540年改建。屡遭地震破坏。秘鲁南部较大工商业城市和行政、文化、军事中心。毛纺业居全国之首,还有皮革、食品、塑料、炼钢等多种工业。
阿雷基帕位于安第斯山脉2325米高的一处地方,这座美丽的城市完全是用一种白色的未固结的火山凝灰岩建造而成。这也正是人们将其称为白色城市的原因,整座城市永远都焕发着春天般的勃勃生机。阿雷基帕古城是由白色火山凝灰岩建成,结合了欧洲建筑和当地传统建筑的技术和建筑形式,是西班牙殖民者和当地土著居民的绝妙杰作。
阿雷帕基古城的美丽在坚固的城墙、拱门和拱顶、庭院和宽敞的户外空地以及其繁冗复杂的巴洛克式装饰壁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阿雷帕基古城中的装饰建筑在融合了欧洲建筑和当地传统建筑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技术和建筑形式的创造融合,是阿雷帕基地区古城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
该城保存了很多状况良好的西班牙殖民美洲时期的建筑物,大部分由白色的火山岩石建成,故该城有La Ciudad Blanca(白城)的称号。古城区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古教堂(1612年)、大学和博物馆。邻近有温泉及印加文化遗迹,为游览胜地。铁路、公路通外港莫延多及库斯科等城镇。人口约64万。位于秘鲁南部的米斯蒂火山山麓地带的奇利河谷地,土地肥沃且水源充足。海拔2304米。气候干爽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4.4℃,年均降水量109毫米。1425年以前为印加帝国古城,1540年在古城址上兴建。曾屡遭火山、地震破坏。秘鲁南部大型的文化、工商业中心。工业以毛纺织、皮革、食品加工、塑料、炼钢、小型化工为主。周围灌溉农业发达。为南秘鲁高地驼羊、骆马及羊毛的主要市场。为交通枢纽,位于泛美公路上,有铁路连接库斯科、莫延多港。市内有大学、博物馆、教堂及其他运动娱乐设施,并有温泉、印加文化遗迹。
其中一种说法,相传当第四任印加帝国国王初见该城的宏伟,说了Ari, quepay,在盖丘亚语中解作“是,这里”,阿雷基帕的名字来源于此。该城其后在地震中被毁,西班牙人在1540年重建。另一种说法是该名来源于艾马拉语,由ari(山峰)+kipa(位处)而来,意指“在山的附近”,是指该城位处El Misti附近。
考古发现阿雷基帕位处的肥沃山谷早于公元前5000–6000年已有人聚居。在15世纪,该区由艾美拉印第安人控制,其后被印加人占领,成为供给印加帝国农产品的重要基地。现代的阿雷基帕城建立于1540年8月15日,由西班牙殖民者法兰西斯克·皮泽洛的特使加西·曼努埃尔·德·卡巴哈尔(Garcí Manuel de Carbajal)负责。一年后,西班牙的查理五世授予城市资格及纹章。西班牙殖民时期,在秘鲁总督辖区中该地的西班牙人聚居比例较高,众多的遗迹及建筑具有浓厚西班牙风格,并发展出麦士蒂索人(混血儿)族群。但1940年代起,来自秘鲁各地的人大量涌入,改变了该市的人口和文化特征。
在殖民时期及共和初期,该市相对较为自主,但情况在1870年南部铁路通往海港莫延多(Mollendo)后有所改变,开始发展太平洋贸易。在1930年代,与泛美公路接通,借此与美洲其他地方加强联系。自此,阿雷基帕发展成利马与秘鲁南部之间的商业中心。
阿雷基帕是秘鲁在19世纪争取独立的重要基地,其后也是秘鲁与智利间的硝石战争(1879–1883)之重要军事据点。
该市有两所主要大学:州立的圣奥古斯丁德阿雷基帕国立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de San Agustín de Arequipa)(建于1828年)及私立的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Santa María)(建于1961年)。另外,秘鲁大型运动场UNSA纪念碑体育场(Estadio de la UNSA)设于阿雷基帕,曾于2004年举办美洲杯足球赛。
2012年11月1日,秘鲁阿雷基帕市政府、中国驻秘鲁大使馆、阿雷基帕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和该校孔子学院在阿雷基帕市举办了中国文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