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Dead To Rights)是申奥执导,许渌洋、张珂、申奥编剧,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领衔主演,周游特别出演,杨恩又、原岛大地主演,王真儿友情主演的电影,于2025年7月2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改编自南京大屠杀期间罗瑾、吴旋守护“京字第一号证据”的真实事件,聚焦1937年吉祥照相馆内平民冒死保存日军屠城罪证底片的故事。剧组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搭建2.5万平方米实景,1:1复刻南京城墙,美术团队在南京文物局指导下耗时两个月还原照相馆历史细节。影片通过邮差阿昌(刘昊然饰)从被迫冲洗日军照片到觉醒传递屠杀真相的转变,展现民众在至暗时刻的抗争。
截至2025年9月23日,该片累计票房(含预售)突破30亿元,以28.9亿元票房问鼎2025年暑期档冠军,密钥二次延期至10月24日。该片获得第20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大奖,并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等海外市场展映。影片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98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刘昊然 饰 苏柳昌
王传君 饰 王广海
高叶 饰 林毓秀
王骁 饰 金承宗
周游 饰 宋存义
杨恩又 饰 金婉仪
原岛大地 饰 伊藤秀夫
王真儿 饰 赵宜芳
出品人 王易冰、章慧霞、王超文、任桐、徐天福、陈祉希、王隽、邵正刚(联合出品人)、蔡元(联合出品人)、张文伯(联合出品人)、李雳(联合出品人)、马寅(联合出品人)、陆阳(联合出品人)、杨晓培(联合出品人)、崔洪祥(联合出品人)、薛乃实(联合出品人)、曹颋(联合出品人)、郑林(联合出品人)、高博洋(联合出品人)、宗砚(联合出品人)、陈春(联合出品人)、纪丹(联合出品人)
制作人 傅若清(总制片人)、王易冰(总制片人)、章慧霞、陈博斐、王超文、陈妍兵(联合制片人)、王宇(执行制片人)、李怡(执行制片人)
监制 傅若清(总监制)
导演 申奥、葛荣韵(B组导演)
编剧 许渌洋、张珂、申奥
摄影 王天行(摄影指导)
剪辑 江亦隽(剪辑指导)、申奥(剪辑指导)
苏柳昌
演员刘昊然
南京的一名邮递员,发生战争时套用了一个照相馆学徒的身份。在金老板的教学下,阿昌学会冲洗照片的技能。在照相馆狭小的红色暗房里,当一张张记录着日军屠戮暴行的照片在显影液中逐渐浮现,触目惊心的真相也刺痛着他的心。从最初只求自保的普通人,到最后成为了冒死传递日军罪证的勇士。
王广海
演员王传君
翻译王广海是乱世中的投机者,用翻译技能换取生存机会,为日军俯首帖耳却坚信自己是在救人,在“半睡半醒”间摇摆不定。直到最后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根本就是“走狗”,长期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他也走上了反抗的路。
林毓秀
演员高叶
一个龙套演员,为了通行证去给日本人唱戏。起先并没有意识到战争如此可怕,直到真实看到大屠杀的残忍后才深刻认识到日军的本质,而她的生活和梦想也彻底坍塌在炮火中。
金承宗
演员王骁
照相馆老板,是南京生活的记录者。从拍摄记录市井烟火和幸福家庭的照片到被迫冲洗记录同袍罹难的罪证。一家人躲在自家地窖里苟且偷生,但在最后关头举起相机如举枪般冲向日军,用生命捍卫了民族气节。
宋存义
演员周游
宋存义原本是南京城内的一名普通巡警,与弟弟相依为命。南京沦陷后,他与弟弟失散,最终在照片中看到弟弟被日军刺杀的画面。
金婉仪
演员杨恩又
照相馆老板金承宗的女儿。南京沦陷后,日军占领了吉祥照相馆,并强迫金承宗为他们冲洗照片。金婉仪和家人在照相馆内目睹了日军的暴行,生活在恐惧之中。
电影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1937年南京大屠杀,邮差阿昌(刘昊然饰)为了保命,冒充相馆冲洗工,为日军冲洗照片,并收留了一众中国军民,使相馆成为临时的庇护所。但面对日军残酷暴行,阿昌冒着生命危险将避难者们安全转移,并将屠杀罪证公之于众。
《南京照相馆》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为背景,以南京的一家照相馆为故事发生地,再现了普通市民在至暗时刻的觉醒与抗争。影片源自真实故事,当时南京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和他同学吴旋,两位年轻人冒死接力保存了日本侵略者的真实罪证影像。
在创作《南京照相馆》时,申奥希望借“照相馆”这个细微切口,以小见大,呈现那段惨痛历史中鲜为人知的坚韧与抗争。他将故事的主要场景设定为“吉祥照相馆”,这一虚构的照相馆成为了电影核心叙事空间。邮差“阿昌”是个艺术化处理对象,历史上真实的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剧本中被重构为邮差这个穿行街巷的“纽带”。邮差“阿昌”编号“1213”,对应12月13日。这是每个中国人无法忘记的日期。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每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影片中,邮差阿昌舍命传递胶片,完成了编号“1213”邮差的使命。
影片中过半情节都在上海松江的车墩影视基地拍摄。为严谨复原《南京照相馆》的历史场景,片方与上影制作共同组建近500人置景团队,耗时3个月在2.5万平方米空间内打造而成。步入拍摄地,一座高约12米、宽约6米、绵延约112米的残破城墙仿佛回到1937年的南京。
影片中的城墙不是普通布景,设计团队专程去南京城墙实地翻模,用真砖实砌,结合景片,1:1复刻了被轰炸后的断壁残垣,砖体上甚至有当年建造时捐赠者的姓名。城墙的斑驳砖面、焦黑弹孔、坍塌垛口、坦克碾压痕迹,均经道具和特效团队反复验证,拍摄期间每日还有十余位置景师驻场维护。
作为影片核心叙事空间的“吉祥照相馆”,与外部破败街景形成鲜明对比。美术部门查阅了大量资料,为了还原真实度,制片还联系了南京文物局。照相馆里的玻璃都是特种玻璃,不是平板玻璃,就是为了抓住以前照相馆的感觉。地面壁板、门口地面的金砖,都是按苏州厂的精装标准做的,铺上去的。护墙板也不是整块板,要求很高,各方面细节把控非常严格。从美术出方案到最终落地,前前后后用了两个多月,每个细节都经过导演和团队的反复探讨。
片中的南京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作为了洗照片的计时工具。一开始选用的是一段京剧选段,编剧张珂老师与南京籍演员周游同时推荐了这首南京童谣。
影片片尾出现的南京城墙今昔对比,设计的灵感来自南京的摄影师毛寿皓。
青年导演申奥以一部聚焦“1937年南京沦陷期普通市民命运”的战争剧情片,通过“吉祥照相馆”这一微观空间,将镜头对准一群原本只求苟活的平民如何在日军暴行面前完成从“求生”到“觉醒”的蜕变。影片超越了传统战争片对军事暴行的聚焦,首次将镜头对准日军的“文化掠夺”策略。影片中“普通人保存罪证”的情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否认历史的声音仍存的今天,《南京照相馆》告诉年轻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守护者。”(鉴片工场 评)
《南京照相馆》的创作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的罪证影像,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精妙且扣题的电影影像化艺术创作。侵华日军试图篡改、美化历史的丑陋双重嘴脸,也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该片是一次以小见大的创作,从一个新颖的小切口视角——照相,来切入、回望宏大的历史。电影抓准了“照相”这个情境,由此衍生了所有的人物、情节、动作、空间、结构、情感和表达,合力积蓄,最终得以带着观众触摸这段残酷历史的脉络,爆发出撼动人心、久久不散的力量。(1905电影网评)
《历史审判与正义拷问》:南京大屠杀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残酷程度,更在于侵华日军系统性地试图销毁所有证据——他们焚烧尸体、销毁档案、禁止拍摄,企图让30万人的消失成为“未曾发生”的历史黑洞。在这样的背景下,那家“南京照相馆”保存下来的每一张照片都成了抵抗的武器。(文艺评论家 张勇 评)
在申奥的《南京照相馆》里,我们终于得以看到我们的同胞作为普通人,如何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也终于可以在影像中直面日本侵略者当年所犯下的惨烈罪行。这种“直白”所展现出的能量,不仅远胜那些“西方中心主义”和“普适性的人道主义”,而且正是我们在当下通过影像呈现南京大屠杀叙事所应遵循的正确路径。(张雍 评)
当片尾真实照片中的断壁残垣与今日南京梧桐荫下的街景重叠,观众会懂得创作者的深意:“我们要展现的不仅是屠杀,更是普通人如何以微光撕裂黑暗。”那些缝在衣襟里的底片,那些在暗房红光中颤抖却依然抗争的手,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最坚韧的记忆基因。显影终将发生,只要光还在,在军国主义者还在否认历史的当下,《南京照相馆》以对真相的虔诚显影,完成了对30万亡魂的深沉祭奠,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庄重纪念。
胶片或许也会褪色,时间的流逝中,我们该如何延续记忆?《南京照相馆》给出的答案是:让每个人成为显影历史的活性酶。勿忘历史,吾辈自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 程波 评)
血的教训不容忘却,历史悲剧不能重演。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军队将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蒋斌大校 评)
《南京照相馆》让人们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这部电影唤醒人们的良知,让我们思考应该向哪个方向前进。我希望这部电影能在美国各地得到最广泛的传播。(美国资深媒体人 比尔·琼斯 评)
《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以历史照片为依据,展现了普通中国人面对日军暴行以底片为“武器”的坚定抗争,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警示我们铭记历史、自强自立。希望广大台湾同胞与我们一道,铭记抗战历史,捍卫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胜利成果,坚守民族大义,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共促祖国统一,共同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国务院台办发言人 朱凤莲 评)
《南京照相馆》超越了单一的文化圈层,成为不同背景群体之间对战争记忆和历史真相的共同对话。“对熟悉二战记忆的欧洲人来说,南京照相馆的底片与纽伦堡法庭的证据一样,提醒着人们:真相,必须被看见。”(欧洲时报英国分社 评)
中国所说的以史为鉴,我觉得必须让尽可能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我觉得现在的日本在历史教育方面存在缺失,我觉得如果不好好进行历史教育,如果领导层方向走偏了,民众很容易就会盲从,我对这种状况感到非常担忧。(日本广播协会前译员 神崎多实子 评)
日本媒体关于当时战争的报道会谈到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东京大轰炸等等,但却几乎完全没有提到日本在中国、在亚洲所犯下的罪行,几乎只字不提,几乎完全没有提及。我认为更应该通过包括这部电影在内的各种方式重新审视这一点,让日本重建真正的和平主义。(株式会社记者 小西诚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