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寺,天台山素称佛国仙山,在佛教史上有四大丛林(寺院):国清寺、万年寺、护国寺、太平寺【宝华寺】,寺名里均蕴含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的愿望。
护国寺,原名般若寺,始建于后周显德四年(957),系吴越国高僧德韶(890-972)的第九道场,与吴越国钱王后裔结有很深的因缘。
护国寺,2011年在台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月净法师的发心及政府和佛教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护国寺复建项目筹备工作正式启动,并于2012年5月举行开工典礼。
《天台山志》记载:护国寺,在天台城西北三十里,旧名般若。后周显德四年(957)建,僧德韶第九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为护国寺。如今的护国寺,早已是一片草地了。天台山号称佛国仙山,在佛教史上有四大丛林(寺院):国清、万年、护国、太平,寺名里均蕴含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的愿望。护国寺原名般若寺,始建于后周显德四年(957),系吴越国高僧德韶(890-972)的第九道场,与吴越国钱王后裔结有很深的因缘。
“护国、太平、万年、国清”,护国寺位居天台四大寺院之首,可见该寺在历史上的地位。据传,该寺极盛时有僧众三百,殿宇森森,看到眼前的一切,护国寺曾经的辉煌已经离我们而去。上世纪20年代的一位穿长衫的僧人留下的一张照片,成为人们的永远记忆。照片中两座方形五层砖塔迎风而立,在冬季的山坡、田野、枯草残枝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苍凉而心酸,我们可以想象长衫和尚此时的心情。
为了恢复历史古迹,天台县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护国寺。
台州市佛协护法慈善功德会会长月净法师“不忍正法衰,不忍众生苦,是故於是中,发起大悲心”,创办天台山菩提院,以期弘扬正法,领众熏修。基于慈善功德日益弘扬,地方局促,法师发心迁建天台山菩提院,得到了天台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佛教界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护国寺所在地的天台县白鹤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护国寺的修复,当得知月净法师正在择地建设菩提院的消息,就与法师多次磋商,达成一致意见,将菩提院建在护国寺原址。
暨建设了菩提院,亦是恢复了护国寺,一举两得,两全其美。於是天台山菩提院与白鹤镇政府于2011年5月30日举行了“天台山菩提院(护国寺)建设项目签约仪式”,护国寺复建项目正式启动。
护国寺地处天台县白鹤镇上宝相村西部,距白鹤镇约3公里,距县城约10公里。寺院四周群峰雄踞,北面三座耸立的山峰,称凤凰山,亦称西山。
德韶(891-971)是禅宗法眼宗二祖,吴越王钱弘俶尊其为宗师,封“国师”。后唐清泰三年(936),德韶入天台山建寺传法,在此地建第九道场,名“般若寺”。
周显德四年(957)寺落成,为德韶在天台山创建的规模较大的寺院。这一年,67岁的德韶大师走上法堂演教说法。当时的盛况,史书称“法席极盛,十方云集”。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更名为护国寺。
宋天圣九年(1031),立“宋天台山护国寺碑铭”,此碑至民国时期尚在,由吴越王钱弘俶之子、中书令钱惟演(977-1034)所撰,工部尚书李端懿书,检校司空、鄂州刺史钱惟济题额。宋《嘉定赤城志》记载,护国寺有田1215亩、地120亩、山400亩。鼎盛时僧众三百,殿宇森森。五代至宋,护国寺高僧有德韶国师、敬遵通慧禅师、友蟾禅师、师蕴禅师、从进禅师,守昌禅师、明照禅师、惠远禅师、景元禅师、北涧居简禅师等。《宋天台般若寺新寺砖记》碑记,寺前有双塔,内安放三颗舍利。双塔为方形五层砖塔,由德韶国师建寺时修筑。上宝相村六旬以上的老人都曾见过双塔,他们称之为“鑫”。
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寻访天台山,如明代徐霞客、阮鄂、王士性,清代潘耒、杨葆光等史地学家、文学家都曾到过护国寺。清代天台诸生齐周华(1698-1768)在他的《台岳天台山游记》中写道:“入护国寺,内有阮鄂游记,石勒诗文,清朗可读,又有唐碑纪实塔放光事,嵌殿壁。出寺,前有塔,有石碑,字被风日所蚀。”清道光十六年(1836)冬,护国寺遭大火,寺宇多处被毁。建国初期,护国寺香火渐稀,许多殿基辟为农田用于耕种。僧人们在土改时脱衣还俗,大殿、斋堂、寮房等逐渐湮没。文革期间双塔被毁,塔砖用作建造村大会堂。只留存古井一口。
护国寺东北处有桃源坑,是“刘阮遇仙”传说的发生地。宋元祜二年(1087),郑至道(字保衡,莆田人)以雄州防御推官知天台县。务公之余,郑知县怀揣着《刘阮遇仙记》,带着“桃源在何处”的疑问到乡间寻访。根据前人编绘的仙踪图籍来到护国寺,寺僧介丰告诉他:“桃源就在本寺东北二里,那里有一条钭行山谷,陷于榛莽间,人迹罕及。景祜年间,先师明照大师曾去采药,见金桥跨水,光彩眩目,有两位女子,戏于水上,如刘阮所见一般……”,郑知县未等述毕,忙命介丰带路,来到一处深峻山谷。只见两岸峭壁参差,如列绣屏。溪流随山曲折,循溪而上,绿水如湖绉舒展。中有三峰鼎峙,风景如画。郑知县将桃源坑视为“刘阮遇仙”传说的滥觞,捐俸“凿山开道,立亭于其上,环亭夹道植桃数百本”,并作《刘阮洞记》。所植桃树开花之际,率领僚属,“幅巾杖藜,徜徉行歌,沿涧而上,观草波之涟漪,听寒音之潺湲。”为桃源胜景各处取名,有双女峰、合翠峰、朝阳峰,鸣玉涧、桃花坞、会仙石、仙女浴盆、老龙喷水、金桥潭等,宋、明以来招引游客无数。
2011年,在天台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以佛教界和社会各界募捐的方式集资善款,由月净法师主持兴建天台山菩提院。5月30日,天台山菩提院与白鹤镇政府签署“天台山菩提院(护国寺)建设项目协议”,经多方协商,将菩提院建于护国寺原址之上,既是新建菩提院,亦是恢复护国寺。2012年5月3日,举行开工典礼,总规划占地300亩工程正式启动。首先修建的万佛讲堂占地面积1600平米、建筑面积2700平米,以唐宋风格为设计理念建造。一楼可容纳千人听经,中供万尊佛像,三楼供奉《大藏经》。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主体工程顺利完工,早晚课诵、讲经、过堂均可在此进行。
2013年12月3日,进行大雄宝殿建设。这座占地面积1600平米、高19.33米,全进口菠萝格红木打造的唐宋风格宝殿,重檐庑殿顶,九开间,间宽等量。使用木材3000多立方、柱子66根柱子。柱子直径最宽80公分、最窄60公分。2015年11月23日举行大雄宝殿上梁庆典。主体建成后进行内部装饰,殿内供奉的五佛八菩萨,均以净土宗经典形象为原型,加以唐式彩绘。2019年11月14日大雄宝殿落成,全堂行佛像开光大典,古朴庄严,气势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