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洞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河北镇杨柏山悬崖绝壁之间,原名'白莲洞',全长约500米,由12个钟乳石溶洞相连组成。洞内石笋和石钟乳造型奇特,涵盖菩萨佛像、狮虎犬猴等多种形态。抗日战争时期(1937―1939年),作家赵树理在此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期间提议更名,并于1958年创作同名评书体小说。现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和杨柏大峡谷核心景点,已启动保护性开发。
自然景象:灵泉洞长约500米,由12个深广不一、景象各异的小洞相连。洞内石笋和石钟乳晶莹洁白,千姿百态,极似各类动物,洞顶高不可视,洞底潭水清澈,滴水叮咚,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结构复杂:灵泉洞洞中有洞,歧叉众多,洞口时大时小,宽处可容数人并行,窄处则仅容一人通过。洞深足有二里,每个小洞都有其独特的景致和故事,如十二生肖一洞一个,还有八仙过海、西天取经等神话故事中的景象在洞内得以呈现。
位于太行山南麓杨柏大峡谷主峡内,垂直落差约200米,洞口海拔1048米。溶洞群由南北走向的主洞与12个分支洞穴构成,最宽处达8米,最窄处仅容单人通行。主洞深处有地下暗河,水质经检测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
1937年秋至1939年春,赵树理任阳城抗日第四区区长期间,将原游击队驻地'白莲洞'更名为'灵泉洞',并在洞内设立临时指挥部。1941年洞内增设秘密印刷所,印制《黄河日报》(太岳版)等抗日刊物。1958年赵树理以该洞为原型创作《灵泉洞》,成为我国首部评书体抗战题材长篇小说。
旅游资源:灵泉洞作为一处天然溶洞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灵泉洞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秘和观光。
文化传承:灵泉洞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的展示地,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传说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