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霍克兰及其周围地区是位于荷兰弗莱福兰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1995年作为荷兰首个文化遗产入选名录。该地区原属须德海岛屿,现为东北圩田组成部分,保留史前人类活动遗迹、废弃聚落及海滨挡土墙等,设有斯霍克兰博物馆,集中展现了荷兰围海造田的历史特征。
斯霍克兰最初为半岛,15世纪因海水淹没成为独立岛屿。因长期水患威胁,居民于1859年撤离。20世纪初荷兰实施围垦工程,1942年东北圩田建成后重新与大陆相连。遗址留存包括旧石器时代人类足迹、中世纪聚落遗迹等,记录其从半岛演变为岛屿再被纳入圩田的地理变迁过程。
遗产名称:斯霍克兰及其周围地区
英文名称:Schokland and Surroundings
入选时间:1995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 (iii)(v)
地理位置:N52 38 19 E5 46 18
遗产编号:739
斯霍克兰及其周边地区位于荷兰西部的北海之滨,是荷兰人民在与大海的长期斗争中赢得的一片土地。在很早以前,人类就在斯霍克兰繁衍生息,并留下许多遗迹。
曾经逝去的半岛
斯霍克兰曾是一个半岛,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的足迹。15世纪,海水上涨将它与陆地相连的沼泽地淹没,斯霍克兰从此成为孤岛。由于不断上涨的海平面,斯霍克兰从中世纪具有吸引力的居民点地区变成了19世纪不断受到洪水威胁的地方。那时,斯霍克兰人被迫撤到三个最高的地方:埃默洛尔德,莫伦堡,米德尔堡。1825年一场大洪水带来的巨大的破坏,使斯霍克兰被海水彻底吞没,岛上世代居住的居民只好撤离。1859年政府决定关闭在斯霍克兰的永久性居民点。这个原斯霍克兰基层政权被合并到大陆上的坎彭。
荷兰人的英勇顽强拯救了斯霍克兰
英勇顽强的荷兰人,从不轻易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低头。他们与水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随着海水逐渐地退回去,斯霍克兰便成为了一个大海资源回收利用的地方。为了拯救斯霍克兰,1918年,工程师出身的大臣考尔耐利斯·莱利提出了围海造田的计划。1927年付诸行动,历时5年围海大堤竣工。大堤长达30千米,高出水面7.6米,底部宽90米,顶部宽50多米。从1940年开始,斯霍克兰又渐渐成为可资利用的土地。可以说,斯霍克兰盛衰沉浮的历史,象征着荷兰人坚韧、顽强的品质。
荷兰人与水进行斗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据历史记载,早在13世纪以前,他们就不断地修堤筑坝、排水填池、开沟修渠。在长期的治水与造田的过程中,荷兰人创造了不少值得称道的成就。而斯霍克兰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
自1942年荷兰人在东北圩田自须德海中被围垦出来后,斯霍克兰便不再是岛屿了。其遗迹仍可作为圩田中高耸之处以及“米德尔堡”海滨完好的挡土墙(挡土墙)而被认出。
旅游爱好者向往的地方
1995年随着斯霍克兰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这座小岛名声大振,从而成了旅游爱好者向往的地方。斯霍克兰及其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很好,零星分布的人家、清澈的海水,茂盛的树木、蔚蓝的天空,展现给游客的是一幅田园风光图。
斯霍克兰及其周围地区位于荷兰中部弗莱福兰省,是一个被海水吞没又浮出水面的人居岛屿。斯霍克兰原本是个狭长本半岛,到15世纪时,形成内海中一个人口稠密的岛屿。由于海水的侵蚀,使得原占领斯霍克兰的居民于1859年撤离。但在南海海水的渐退之下,于1940时,斯霍克兰便形成了一处自大海回收利用的区域。人类居住于斯霍克兰的遗迹可追溯自史前时代。而这些遗迹说明了当时荷兰人如何长年对抗水患问题的英勇事迹。
斯霍克兰属东北圩田(Noordoostpolder),是位于荷兰须德海的原岛屿。自1942年东北圩田自须德海中被围垦出来后,斯霍克兰便不再是岛屿了。其遗迹仍可作为圩田中高耸之处以及“米德尔堡”(Middelbuurt)海滨完好的挡土墙(挡土墙)而被认出。
199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v),斯霍克兰及其周围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斯霍克兰曾是一个半岛,15世纪时变成了独立的岛屿。由于海水的侵蚀,有人居住的岛屿被遗弃,1859年居民被迫撤离。但随着须德海的干涸,20世纪40年代起,海洋中的一部分领土又重新归属于斯霍克兰岛。岛上遗留着的史前时代人类的遗址,象征着荷兰人民与海水侵蚀进行长期抗争的英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