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因茨大教堂始建于975年,由大主教威利吉斯主持建造,原为彰显宗教与政治权威的重要场所。建筑历经1081年与1137年两次火灾重建后,形成罗曼式与哥特式相融合的风格特征,1879年重新设计建造高塔。作为神圣罗马帝国时期阿尔卑斯山脉以北最大教省的核心,其红砂岩外墙与华丽装饰被誉为德国最杰出的宗教建筑之一。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毁,战后经修复现维持每日开放参观制度。
教堂外墙主要采用红砂岩构筑,兼具罗曼式的厚重墙体与哥特式的竖向线条特征。内部保留有15世纪制作的青铜门与罗马式雕塑群,管风琴音乐在弥撒仪式中仍发挥重要作用。建筑群包含原主教宫殿遗址上的圣约翰尼斯教堂,与已毁的圣母教堂共同构成历史宗教建筑群。
大主教威利吉斯于975年启动建造工程,1009年教堂主体竣工时即举行祝圣仪式。在1081年与1137年两度遭遇火灾后,建筑群通过多次扩建形成现存主体结构。1879年进行的改建设计中,增建了具有标志性的高塔。1945年2月27日的空袭导致80%城市建筑被毁,教堂主体受损后于战后启动修复工程。
作为选帝侯制度中七位选帝侯之首的驻地,历任大主教曾在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多次担任帝国摄政。教堂主保圣人定为都尔的玛尔定,其收藏的13世纪主教权杖与加冕礼器印证了宗教权力的历史传承。
现开放区域设有收费博物馆,展示包括14世纪彩绘玻璃在内的珍贵藏品。整点半点的钟声持续沿用传统鸣钟机制,近年局部修缮工程采用红砂岩进行外立面维护。交通方面可通过Schillerplatz站的50、51、52路公交线路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