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霞基督堂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苍霞洲文通弄17号,由英国圣公会(安立间会)于1870年设立布道所,现存主体建筑始建于1924年,为红砖砌筑的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单层带地下室结构,可容纳千余人礼拜,现为台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教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为红砖砌筑,单层带地下室,立面呈英国维多利亚哥特式建筑风格(属浪漫主义建筑风格的一种)。教堂正面朝东,主体为礼拜大厅,巴西利卡拉丁十字式平面,可容纳1000人礼拜,木三角屋架,小青瓦屋面。
教堂主立面朝西,立面三开间,中开间外观为两层,一层为石质尖券门,上有石质牌匾书“基督堂”;二层为三个相连的尖券窗,没有玫瑰窗;再上为简单的山花,山尖立十字架。两侧开间为三层高的塔楼,每层可见墙面均为三联哥特式尖券窗。
礼拜大厅下为英式地下室,东段(十字两翼以前)为石墙,西段为砖墙;正面左下角嵌有奠基石碑,文曰“荣归上帝·1924年11月1日诸圣日奠基者恒会督约翰”。此外另有“示我周行”等题刻。屋顶后期有改造,从老照片上看,原为英式锤式屋架。
苍霞洲基督堂是福州地区现有的具有典型英国建筑风格,规模较大,保护较完好的教堂之一。
同治九年(1870年),英国安立间会(即圣公会)在苍霞洲广裕楼租房设立布道所,开始传教。
光绪八年(1882年),因信教的人增多,原广裕楼堂容纳不下众多教徒主日崇拜。刚好倚霞桥1号有一家旧茶仓要出售,教徒大义人郑铨倡议教会买下,并带头捐款1500银元,加上其他信徒捐献,教会以1800银元买下该仓,加以修缮作为教堂,名为苍霞基督堂,负责人魏开基,后继者有陈澍恩、王世铨等。
民国七年(1918年),圣公会福建教区召开教区议会,决定把苍霞基督堂重建为主教座堂。
民国十三年11月1日(1924年)举行奠基典礼,参加信众1500多人,会吏陈永恩主持典礼,省长萨镇冰亲临祝贺,主教恒约翰证道。奠基石上刻有“荣归上帝”4字(尚在),奠基石下埋存有中文圣经1本、中华圣公会及福建教区之宪章、规例各1本,当日奠基典礼所用礼文1张、通用银元1000元、座堂募款专刊1册、当日《时报》1份等文物。
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成,11月13日举行座堂落成祝圣典礼,由中华圣公会主教院主席鄂方智主持并讲道,同时在此成立主教座堂特区,教区主教任座堂特区主席,下设座堂牧师。历任座堂牧师有林步基、魏希荣、倪鼎新、郑永庚、彭鸿思、王德照、薛平西等人。主教座堂建成后,圣公会福建教区历届会议均在座堂举行,并按立不少牧师。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26日上午,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圣公会福建教区召集全市信徒在座堂举行抗战胜利感恩礼拜,有1000多信众参加。
在革命战争时期,教堂曾支持、掩护党的地下活动,1984年时任省委书记项南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时曾说:“苍霞基督教堂掩护党的地下活动,对解放事业有贡献”。
1950年,由圣公会福建教区主教座堂首先发起响应《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基督教革新宣言签名运动,并在座堂举行教区新生晚会。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张传栋代表福建省、福州市政府参加晚会并讲话。
1956年以主教慕尔为首的澳大利亚圣公会代表团来福建访问,由座堂接待,主教慕尔讲道,主教刘玉苍翻译成中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宗教界第一次接待外宾,为福建省基督教界同国际基督教友好人士友好往来的开端。
1958年后,教堂部分场所被台江制药厂占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6年8月17日起,座堂停止宗教活动。全部教堂被占用为药厂厂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教会收回产权,经修缮整理后,于1985年8月11日正式恢复宗教活动。
1986年12月福州市基督教代表会议,及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基督教协会常委会议,都在座堂召开。
1987年夏,在座堂召开福建神学院第二届毕业典礼。同年8月,香港基督教青年来福州参观访问,与福州基督教青年在座堂举行联欢座谈。
1988年,英国皇家电视公司,在座堂拍摄内外景电视。同年10月1日,福建省福州市宗教界人士,在此举行国庆联欢座谈。
1990年,陈振华牧师任主任。每星期日主日聚会有1000多人参加,星期日晚间主日祈祷有500多人参加,星期二晚查经会、星期四晚青年聚会都有200多人参加。
现任主任牧师为孙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