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最美城市夜景 NO.2
长三角十大景点 NO.3
中国十大最美赏月地 NO.16
华东十大著名景点 NO.31
华东十大最美景点 NO.34
上海十大街巷广场古镇 NO.1
上海十大必去热门景点 NO.2
上海十大国庆旅游景点 NO.2
中国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NO.4
2025中国十大城市灯光秀 NO.5
上海春节旅游十大好玩景点 NO.7
中国十大适合拍照的地方 NO.10
中国十大拍婚纱胜地 NO.31
上海十大冬季旅游好去处 NO.4
上海十大夜景最美的地方 NO.1
世界十大最美游船夜景 NO.9
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滩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上海辟为商埠以后,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开始在此云集,外滩成为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8月,外滩随交还上海公共租界于汪伪国民政府,结束长达百年的租界时期,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拥有正式路名中山东一路。
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上海的地标之一。1996年11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外滩隔江相对的浦东陆家嘴,有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2018年3月,上海外滩在全面推进“第一立面”(即临江建筑群)功能置换的基础上,同步启动了“第二立面”(即非临江的外滩建筑群)功能置换工作。
黄浦公园位于中山东一路28号,东濒黄浦江,南邻外滩绿带,西沿中山东一路,北接吴淞江(苏州河),是上海最早的欧式花园,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她是外滩百年沧桑的见证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8月8日,黄浦公园正式开放,但仅对外国人开放。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才允许租界华人有条件入园参观。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公园彻底对华人开放,限制性标语全部撤除。
黄浦公园以人民英雄纪念塔为主景,该塔矗立在公园东北部的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塔高60米,形态如江中涌起的三股浪柱汇于高空,象征鸦片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牺牲的人民英雄;江堤位于园东、北两面,其中苏州河堤长80.7米,黄浦江堤长137米,均宽10米;雕塑“浦江潮”位于园南部的花坛中,面朝园门,是一个勇士在挥舞着旗帜,象征人民挣脱旧社会的铁锁链;广场位于园中北部,周边有花岗石地坪、名人题字奠基石碑、草坪、花坛和和喷水池。
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是架在中山东一路和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外白渡桥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两跨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外白渡桥是位于今苏州河入黄浦江口的第一座桥,依次向里的桥也有俗称“里白渡桥”(今乍浦路桥)、三白渡桥(今四川路桥)。
外白渡桥经历过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桥体。据史料记载,外白渡桥最初是木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中间设有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这座桥是由当时供职于怡和洋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其他人合资修建的,因而被命名为“威尔斯桥”。第二代外白渡桥位于“威尔斯桥”左侧,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当年的英国人叫它“花园桥”,而百姓则直呼为“外摆渡桥”。后来数十年,由于民间口误便逐渐被读成“外白渡桥”并沿袭下来。此后,这里过桥不再付费,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拆除。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租界工部局决定另建新桥代替,这才有了第三代的钢结构外白渡桥,并使用至今。
小东门原名“宝带门”,门外为十六铺。街市东临黄浦江,西濒丹凤路,南达老太平弄,北至龙潭路,历史上南侧曾延伸至万豫码头街,是上海的水上门户。该码头由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建造,清咸丰、同治年间始用名十六铺码头,之后易名南栈码头、罗斯福码头、江西码头等,直至解放后复名十六铺码头。1982年,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仓库被拆,在原址建造了十六铺新客运站。
十六铺地处外白渡桥与卢浦大桥的黄浦江黄金水道中间,有一个黄浦江S形弯道,上面的亲水平台有730米长,拥有270度视野,可观赏到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陆家嘴地标景观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亲水平台下面是下沉式广场,体量为2万平方米,一共分为三层,娱乐餐饮设施位于地下一层、二层,紧连十六铺旅游集散中心和黄浦江游船码头。
陈毅广场位于上海市南京东路外滩, 陈毅雕像 广场中央矗立着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塑像。陈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铜浇注,高5.6米,底座用红色磨光花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现了陈毅同志视察工作时的典型姿态。陈毅广场涌泉位于陈毅塑像南面,它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内圈椭圆的现代化喷水池。陈毅广场一个世纪前这里是英国驻华总督巴夏礼的纪念铜像。
外滩“情人墙”的是黄浦公园至新开河的黄浦江边、20世纪80年代情人墙边的情侣 全长约1700米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建于黄浦公园至新开河的黄浦江边,全长约1700米。观光台是建造在伸向浦江上的空箱式结构防汛墙上,地面是用14万块彩色地砖和花岗石铺成。 老一代的上海人大多有过去外滩“情人墙”“轧朋友”的经历。以前上海人家住房紧张,谈对象只好去户外,外滩的这一段墙边情侣扎堆。而“情人墙”如今已不复存在,围墙已全部拆除,代之以亲水栏杆。
外滩观光隧道是上海首条黄浦江越江行人隧道, 外滩观光隧道 外滩观光隧道的浦东出入口紧临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西侧,浦西出入口位于外滩陈毅广场的北侧,是中国第一条越江行人隧道,2000年底竣工。外滩观光隧道全长646.70米,两边的地下建筑均为地下3层、局部4层结构,总建筑面积近17500平方米。
外滩观光隧道采用了无人驾驶自动控制系统,12辆四壁透明的观光车可以不间断地运送游客往返于浦江两岸,以每秒3米的速度行驶,全程仅需5分钟,每小时运送量达5000人次。隧道的两岸出入口由自动扶梯输送旅客,残疾人采用液压电梯输送,隧道内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牵引式封闭车厢输送游客,整个过江时间约需2.5~5分钟,其运输能力最高可达5280人/小时。
外滩源是上海外滩的源头、起点,具体方位即外滩最北端、外白渡桥以南,是与黄浦公园隔路相望的公共绿地及一些历史建筑。这里是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的地方,也是外滩的初始地,称之为“外滩源”。它涵盖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成的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及毗邻的圆明园路、虎丘路等一带欧洲风情的景观街。圆明园路是一条全长276米,宽16米的休闲步行街,路面铺设了深色九龙清花岗岩石子,近绿地一侧栽种着北美鹅掌楸行道树;另一侧则是金融大楼、安培洋行、哈密大楼、兰心大楼等。
“外滩源”区域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区域内的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1号楼,花园草坪对公众开放)、原英国驻沪总领事官邸(2号楼)、原教会公寓(3号楼)、原新天安教堂(4号楼,今名“联合教堂”)和原划船俱乐部5幢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外滩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一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原英领馆草坪中,有27株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
常胜军纪念碑
常胜军由美国人华尔建立,为清廷四处征讨“判逆”最终解散常胜军的是英国人戈登,起因是对李鸿章不满。上海外滩外白渡桥南堍曾经有座常胜军纪念碑,这是由李鸿章出资,为纪念清同治元年(1862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江苏省攻打太平军的常胜军阵亡将士而建的。纪念碑原在外滩花园北门外,重建公园围墙时划入园内。它以正方形大理石为基座,基座上为三角锥形碑。碑上镌刻汉文“得胜”二字,共镌刻有48名阵亡的外籍常胜军官兵姓名。因华尔列居首位,因而又被称作“华尔纪念碑”。
华尔来自美国,清咸丰九年(1859年)来到中国并在上海娶妻,加入了中国籍。他招募外国人组成洋枪队并任队长,率领洋枪队协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因多有战功,他所率的洋枪队被李鸿章授予“常胜军”之名。后来他在慈溪对阵太平军战争中身亡。英国人戈登在华尔死后接手常胜军,他指挥常胜军参加了江浙战场上的大多数战役。清同治二年(1863年)12月,戈登引诱太平天国纳王郜永宽投降并攻占苏州,而李鸿章违背了事前誓约,强行处死郜永宽,戈登遂对李鸿章和清廷不满,不仅辞掉清廷之职、拒绝皇帝赏赐,还在昆山解散了常胜军。解散后,李鸿章划银1500两在上海建立了常胜军纪念碑。民国三十年(1941年),该纪念碑被日军拆除。
红石纪念碑
红石纪念碑建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浦江潮雕像 当时矗立在外滩33号驻沪英国领事公署前的草坪上。该碑是为纪念当时与巴夏礼一起被中国官兵所擒后被杀的英国人而建,是英国在上海租界树立的第一座纪念碑。该碑为“英领署地上十字纪念碑”,而中国人都把它叫作“红石纪念碑”。
清咸丰九年(1859年),巴夏礼带一小队兵士到通州与清廷所派遣的钦差大臣会晤,被僧格林沁囚禁,并被监送北京。为此,英、法联军打到北京郊区,为了保全京城,清廷只好释放巴夏礼,但是同时被擒的英人中已有数人被杀。清咸丰十年(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三千人,在额尔金、葛罗、巴夏礼的指挥下,火烧圆明园。不久后,在北京礼部衙门,中、英、法三方签订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北京条约》。
作为战争的胜利者,在中国的英国侨民特地从英国定制了花岗石十字架,以纪念遇难诸人。因为无法运往北京,这个十字架就立在了上海英国领事馆前的草地上。100年之后,受中东国际形势影响,英国政府下令撤消驻上海领事馆,原领事馆按照国际惯例为中国政府收还。当时有市民在英国领事馆前示威游行,红石纪念碑可能就是在当时被毁的。
赫德铜像
赫德铜像曾坐落于九江路外滩的海关大楼前。该铜像的主人赫德是英国北爱尔兰人,曾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8年,赫德唯一获得清廷头品顶戴的外国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赫德于英国去世后,英国驻沪领事馆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决定为他立像纪念。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在九江路外滩的海关大楼前举行揭幕仪式。
赫德铜像由英国人设计并在英国铸造。铜像底座为四级台阶,台阶之上是长方形的基座,靠北的座基上镌一健步行走的男子,南面的石碑为一女子站在岩石上双手高举红灯望大海。东面和西面的石碑上则刻赫德生卒年代及生平事迹。铭文为:“前清太子太保尚书衔总税务司英男爵赫君德,字鹭宾,生于道光乙未,卒于宣统辛亥,享遐龄者七十七年,综关权者四十八载,创办全国邮政,建设沿海灯楼,资矜式于邦人,备咨询于政府,诚恳谦忍,智果明通,立中华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舆,爰铸铜像以志不忘。”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军拆除了赫德铜像,铜像的基座嵌石现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和平女神像
和平女神像又称欧战胜利纪念碑,为当时外滩体态最大的纪念碑。民国十三年(1924年)2月16日,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与阵亡的将士们,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与外滩交界处竖起一座和平女神像。神像面朝西,由上海的英美法侨民团体建立。和曼哈顿港的自由女神不同,从海上到达外滩的人们看到的是女神的背影。她左手抚一战争中失去母亲的儿童,以使他不再受到伤害;右手正欲放于一位失去儿子母亲的头顶上,以抚慰她心灵中深深的创伤。但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本占领当局将其拆毁,熔铸成炮弹。
外滩平台全天免费。
外滩观光隧道单程50元/人,往返70元/人。
外滩沿线的7座经典历史建筑对公众免费预约开放,这7座建筑包括:外滩源1号、和平饭店、中国银行大楼、浦发银行大楼、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上海电信博物馆和上海市外滩历史纪念馆。
全天(景观灯开放时间:夏19:00-23:00 ,冬18:00-22:00)
公交:
中山东一路北京东路 37路、307路、330路、868路。
中山东一路南京东路 33路、37路、55路、65路、305路、307路、317路、330路。
九江路中山东一路 20路。
中山东一路汉口路 33路、55路、65路、123路、135路、145路、305路、317路、576路、934路。
广东路中山东一路 隧道九线。
延安东路外滩 71路。
延安东路中山东一路 311路、316路、320路。
观光旅游专线 都市观光旅游1号线、都市观光旅游3号线、都市观光旅游5号线。
地铁:
地铁2号线(南京东路站)全程浦东国际机场站←→徐泾东站。
地铁10号线(南京东路站或豫园站)全程新江湾城站←→虹桥火车站、航中路站。
轮渡:
外滩与浦东间穿行方式一般为渡轮。渡轮在金陵东路外滩的浦江游览码头搭,前往浦东的东昌路码头。
外滩源(圆明园路)—外白渡桥—黄浦公园—外滩历史纪念馆和人民英雄纪念塔—陈毅广场—金融广场—延安路外滩信号台广场—金陵东路轮渡过江—浦东陆家嘴。
外滩(中山东一路)处于北纬31°24′,东经121°49′,与外滩隔江相望的陆家嘴 位于上海市中部、黄浦区东部,东面与陆家嘴隔黄浦江相望,西距上海人民广场2公里,北临苏州河河口。外滩从北向南依次贯穿9条马路:南苏州河路、北京东路、滇池路、南京东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延安东路,全长1.5公里。
外滩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外滩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
清末,除上海县城东门黄浦江岸外的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滩地。退潮时,江水聚滞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滩地。涨潮时,江水又没过河滩。黄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于江宽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就须拉纤行走。几百年来,纤夫的足迹就在黄浦江滩踩出一条曲折多弯的小道,人们称之“纤道”,这纤道就是外滩最早的路了。纤道的西边为农田,阡陌沟渠之间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茅舍。
在上海的地名习惯用词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进入上海旧县城附近以前有条小支流叫上海浦(现已消失),上海人就以上海浦这一小河的出口为界,其上游的黄浦江河滩叫作“里黄浦滩”,简称“里滩”,其下游的黄浦江河滩叫作“外黄浦滩”,简称“外滩”。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帝国在上海开辟租界前,首先划定外滩一带江面为其船只的“下锚地段”。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1月29日,通过《上海土地章程》把外滩以西的830亩土地划为英租界。此后,殖民当局便在李家庄(又名李家场,今圆明园路西南、北京东路近外滩的一段)建造英国领事馆(今外滩33号中国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不久,英国领事馆的南边沿黄浦江一线,陆续出现沙逊洋行、仁记洋行、宝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长洋行等洋行。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临黄浦江的纤道被改造成18米宽的马路,并在马路东侧建造码头、堆栈、本行和船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
清咸丰四年(1854年)-民国三十年(1941年)间,外滩出现十余家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成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东方华尔街”之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位于外滩源的英国领事馆建成,成为上海最早的领事馆建筑,也是外滩建筑群第一界面中保存年代最久的近代建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5月,中国第一家商办银行在外滩成立,成为中华民族现代金融史第一家。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0月,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在外滩设立分行。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交通银行在外滩设立上海分行。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的华资银行和钱庄共有131家,几乎全部集中在外滩地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中国银行大楼建成,该楼是外滩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
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军占领租界之前,外滩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据,并分别被叫作“英租界外滩”和“法兰西外滩”。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别为它们的最高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收回租界管理权,外滩所在的道路被命名为中山东一路。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交通银行大楼建成,外滩天际线及外滩建筑群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受命全面接管民国资本银行。新生的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分行等国资银行集聚外滩。
1979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上海新建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要素市场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都首先落户于外滩;众多外资银行回归外滩;上海市政府让出大厦,开设浦发银行。
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实施面向世博的新一轮外滩交通综合改造工程。7月,外滩开始综合大改造。
2009年3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中央批准后,“外滩金融聚集带”确立,大体范围是沿外滩,北起苏州河,南至世博园区,整个范围面积2.6平方公里。
2010年3月28日,世博会开幕前夕,外滩全面完成改造工程。
1995年,外滩被评选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2015年,外滩获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称号,为上海市唯一列入全国第一批的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