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在《西点》杂志上刊登第一篇小说《暑假过去了》,开始写作生涯。
1963年,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甜呓》,十五岁时便在《中国学生周报》上发表文章。十七岁时,发表短篇小说《王子》及其姐妹篇《满园荷花帘不卷》,引起读者关注。
1979年,小说《喜宝》由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为文学评论公认的亦舒代表作。之后,该部小说由香港公司注资改编成电影,其亲自参与改编。
1981年起,出版的小说《玫瑰的故事》、《她比烟花寂寞》、《玉梨魂》、《流金岁月》、《胭脂》、《珍珠》、《星之碎片》、《独身女人》、《我的前半生》等都被改编为电影。
《暑假过去了》《甜呓》《王子》《满园荷花帘不卷》《喜宝》《玫瑰的故事》《她比烟花寂寞》《玉梨魂》《流金岁月》《胭脂》《珍珠》《星之碎片》《独身女人》《我的前半生》等
亦舒小说体验极深,探求内心真实,写得亲切、逼真、新颖、深刻,更兼笔墨泼辣、尖刻。作者把她的经历感受赋予书中人物,把全部感情灌注其间,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构思巧妙,情节离奇曲折,紧张有趣,一个个小高潮环环相扣直至结局。情节推进神速,充满城市节奏感,行文紧凑快速,跳跃大,使时空跨度大,容量亦大。为此环境描写一笔带过,人物经历亦点到为止,读来轻松愉快,不枯燥冗长,足供消遣休息。由于时空跨度大,一句一个镜头,一段一个场面,喜怒哀乐瞬间俱到,让读者跟着书中人物命运的浮沉起伏而时喜时悲,产生共鸣。亦舒小说人物对话特点是口语化、个性化、生活化,语言风格简明风趣,小说情节主要靠精彩的对话来推动,人物对话既传神又有趣,同时夹叙夹议,对事物的本质颇有见地,犀利而尖刻。好又好在干净利落,没有什么低级趣味和肉麻之词。此外语言简洁凝炼,富感情色彩和生活情趣。
亦舒在叙事策略上往往并不执意于表面的故事化效果;其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一些创新和变化,有时颇让人惊喜。(赵稀方评)
亦舒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阶段,其小说紧密结合言情与社会批评,把婚恋置于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然而故事太轻巧、吸引人,同时也就显得缺乏厚重感,清浅有余而回味不足。(袁良骏评)
亦舒从没有见过栀子花。不知它长相如何。没见过,却不妨碍她在小说里时时提到。当然也有破绽,“雨后,树木绿油油,雪白的栀子花开了一天一地,香气扑鼻。”栀子花是灌木丛,寻常不过到人腰部,如何能开一天一地?可是谁看得出谁注意?而且她不过是顺手拈来,搁在文章里锦上添花,谁还去挑剔她是怎么得来的。想像里的花朵,就像想像中的爱情。早期,她小说有永远的家明永远的老庄永远的建筑师,都是女人魂牵梦系的钻石王老五。而她老大方嫁,后来离过婚。她所讴歌的爱情,许是她不曾见过的。或者,根本没有人见过。(叶倾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