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大郑州古代名人    NO.4
十大郑州古代名人    NO.4
					
					
						 十大姓李的历史名人    NO.6
十大姓李的历史名人    NO.6
					
					
						 十大中国古代诗人    NO.8
十大中国古代诗人    NO.8
					
					
						 十大河南古代名人    NO.13
十大河南古代名人    NO.13
					
					
						 唐朝十大诗人    NO.7
唐朝十大诗人    NO.7
					
					
						 中考十大必背的古代诗人    NO.8
中考十大必背的古代诗人    NO.8
					
					
						 中国古代十大浪漫主义诗人    NO.6
中国古代十大浪漫主义诗人    NO.6
					
					
						 中考十大必背的古代文学家    NO.9
中考十大必背的古代文学家    NO.9
					
					
						 十大郑州文人    NO.3
十大郑州文人    NO.3
					
					
						 十大河南文人    NO.4
十大河南文人    NO.4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三岁左右,随父李嗣赴浙。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唐大和三年(829年),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对其十分器重,让他与其子令狐绹等交游,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并“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
开成二年(837年),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并由于令狐绹的延誉,得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其女为妻。王茂元属李党,令狐楚属牛党,由此被牛党视为“背恩”,仕途受阻。
开成三年(838年)春,应博学宏辞试不取,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治今甘肃省泾川县)作了王的幕僚。
开成四年(839年),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县尉。
会昌二年(842年),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
大中元年(847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李商隐往赴桂林任职。
大中三年(849年),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
大中五年(851年),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任掌书记。
大中九年(855年),随柳仲郢返长安,任盐铁推官。
大中末年(约858年),罢官归乡后,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家乡荥阳。终年约45岁。
《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乐游原》《嫦娥》《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贾生》《蝉》《安定城楼》《无题四首·飒飒东风细雨来》等
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维入选29首、李白入选27首。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晚唐的韩偓等人,宋初的西昆诗人,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在诗风上均受其影响。此外,唐宋的婉约派词人,明清的许多爱情剧作家,也都不断地向他学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那些表现伤感情调的诗歌,于凄艳哀婉之中融入身世时世之感,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比较显著,如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婉丽纤柔等。这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性的桥梁。
明朝的诗人从前、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吴伟业,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明、清二朝喜欢写艳情诗的人更是专学李商隐的无题诗,例如明末诗人王彦泓的《疑云集》和《疑雨集》(注:《疑云集》是否为王彦泓作品集,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香艳诗也是受到他的影响。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纯用白描,脱胎于六朝民歌。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
唐代诗人白居易极为欣赏李商隐的文章,曾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金元文学家元好问: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当代古典诗词作家苏缨、毛晓雯著《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多情却被无情恼”,东坡这一句词若孤立来看,正可用作李商隐一生的总括。多情者本已易于自伤,况欲于无情的世界里寻觅情的归所,而终于无处堪用其情,便只觉得世界辜负了自己。这话对李商隐而言,没有半分矫情,毕竟他所有的委屈都是应该的,因为这世界当真辜负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