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市十大城市名片    NO.2
青岛市十大城市名片    NO.2
					
					
						 青岛十大沙滩·海滨景区    NO.3
青岛十大沙滩·海滨景区    NO.3
					
					
						 青岛十大历史建筑    NO.5
青岛十大历史建筑    NO.5
					
					
						 青岛市南区十大景点    NO.1
青岛市南区十大景点    NO.1
					
					
						 青岛十大代表性建筑    NO.4
青岛十大代表性建筑    NO.4
					
					
						 青岛十大夜景最美的地方    NO.4
青岛十大夜景最美的地方    NO.4
					
					
						 青岛十大最适合赶海的地方    NO.3
青岛十大最适合赶海的地方    NO.3
					
					
						 山东十大最适合赶海的地方    NO.11
山东十大最适合赶海的地方    NO.11
					
					
				青岛栈桥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景点之一,是国务院于1982年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青岛栈桥位于游人如织的青岛中山路南端,桥身从海岸探入如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
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是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青岛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钢混结构。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建有民族形式的两层八角楼,名“回澜阁”,游人伫立阁旁,欣赏层层巨浪涌来,“飞阁回澜”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桥北沿岸,辟为“栈桥公园”,园内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设有石椅供游人憩坐,观赏海天景色。栈桥两边有铁链护栏和莲花路灯,游人漫步于栈桥海滨,风平浪静时,可观看海鸥在此自由翱翔。走到桥的尽头还可远眺小青岛。岛上树影婆娑、绿荫成群,一座白灯塔亭亭玉立。涨潮时,惊涛拍打着防波堤,激起簇簇浪花,可驻足观看。退潮时,赭色岩礁和金色沙滩露出水面,可走下栈桥,漫步在海滩上赶海拾贝。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回澜阁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被视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此阁为二层八角凉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盖,24根红漆柱子支撑,阁心有螺旋形楼梯,楼上四周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可凭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丽的青岛湾和周围的各个景点以及著名建筑。
飞阁回澜“回澜阁”匾额上的3个字起初是由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题写的,这个匾额在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被掠往日本,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到日本寻找这块牌匾,都没有找到。当前“回澜阁”三字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写。
1936年,由市政府会同专家市民共同评选的“青岛十景”中,以栈桥为主景的“飞阁回澜”成为其中的第一景。1992年1月16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栈桥在一条南北直线上的这条路是中山路,它是青岛市一条老商业街,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德国占领青岛后,为了在后海修建深水码头,于1899年开辟了一条南北连接的道路,这便是中山路的雏形。德县路以南是德国人居住区,命名为“斐迭里街”,德县路以北是中国人居住区,称为大马路,1922年,两条路合并在一起,命名为山东路。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又改名为中山路。中山路全长1300多米,63座建筑,160多家商场,同时它还是国家确定的全国100个文明示范点之一。中山路也是老市区最繁华的地方之一。栈桥成了大海与街市的过渡,它将大海和陆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回澜阁对面那座小岛是小青岛。小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北侧的青岛湾内,美景天成。小岛原名就叫青岛,这个小岛因为常年林木葱郁,对面有黄岛,彼黄此青而得名青岛,青岛市1929年建置,当时也是由这个小岛得名而来。其距离海岸720米,海拔仅为17.2米,面积也只有0.012平方公里。岛上的“琴女”雕塑,也是青岛的象征之一。1942年修筑长377米、宽8米的堤坝与陆地相连,成为陆连岛。
小青岛最高处有一座白色灯塔,它于1900年由德国人建造,是青岛市重点保护文物,高15.5米,呈八角形,塔内装有水晶棱镜镶成的反射镜,并以牛眼形旋转式闪光灯发光,1997年更换为西班牙制造的航标灯,原灯送到秦皇岛航标博物馆收藏。这座灯塔海上射程15海里,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它与栈桥一起,被视为青岛市的主要标志。
栈桥西边这个沙滩是第六海水浴场,它是市区浴场中最小的一个,与繁华的中山路相邻而且周围环境十分优美,可同时容纳上千游客戏水。沙质细软,尤其适合沙滩嬉戏。第六海水浴场距离小青岛不远,每到晚上琴岛上的导航灯光影与浴场波光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如痴如醉的夜景。
海关大楼始建于1992年10月,共26层,地上24层,地下2层,139.9米高,青岛海关虽然以青岛命名,但却是山东口岸进出境监督的总管理机关,下辖济南、淄博、潍坊、烟台、威海等十多个海关,是中国北方的三大海关之一,而且自1997年开始连续五年监管的进出口货运量名列全国第一。
海上皇宫是一座集游览、娱乐、演出、餐饮于一体的旅游场所,投资一亿多人民币,整座建筑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的圆体组成的,共6层,地下一层,地上5层,整体用108根柱子支撑,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它以一流的环境,五星级的服务,被列为青岛餐饮特一级店。
栈桥以东、太平路北沿,有一座栈桥宾馆,原是德国青岛大饭店附属的旅馆部,由德国建筑师保尔·弗里德里希设计,为典型德国古典式建筑。而原德国大饭店的主要建筑于1993年拆毁。
青岛栈桥免费开放。
平日栈桥上的游客非常多,尤其是各种节假日,行走在栈桥边需注意安全,也要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旺季07:00-19:00;淡季08:00-17:30。
乘2路、5路、6路、8路、25路、26路、217路、220路、223路、225路、301路、304路、305路、307路、308路、311路、312路、316路、320路、321路、325路、412路、501路、隧道2路、隧道3路、隧道6路均可到达。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但无严寒。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2.3℃,日平均气温高于30℃的炎热天气很少出现,所以青岛没有酷暑,但青岛的冬天持续时间较长,气温较低,常伴有大风,平均气温为-0.9℃。
青岛栈桥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
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山东巡抚张曜的陪同下来当时的胶澳视察,回京后果断向清廷提议应在青岛口一带设防。同年6月14日,内阁要求登州镇总兵衙门由登州(今蓬莱)移居青岛口。随后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在青岛口建总兵衙门,是为青岛建置的由来。
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兵驻扎青岛,为便于部队军需物资的运输,建了两座码头,其中一座就是栈桥,1893年竣工,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
光绪二十年(1894年5月29日),由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折可知,在青岛的军事防御设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晚清中国北方海防系统的一部分。而在胶澳建造的每座建筑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大铁码头就是专供“下雷轮船”装卸水雷、上煤运械而建造的海军专用码头。栈桥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该码头原称谓很多,有海军栈桥、前海栈桥、南海栈桥、李鸿章栈桥、大码头等。另一座位于总兵衙门前方的“衙门桥”长100米,宽6米,亦称“蜗牛桥”。这两座码头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的,是青岛最早的码头。
青岛栈桥是当时惟一的一条海上“军火供给线”,也就是说,谁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胶州湾。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武力占领了青岛,栈桥成为德军侵占青岛的见证。德国侵占青岛后,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后,当局开始进行新的城市规划,许多物资由海上运来。为了方便运输,德国人又对栈桥进行了改造,在桥面上铺设轨道,上面可以跑轱辘马(专门装货物的车子)。
1901年5月,将原桥北端改为石基,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在南端钢制桥架上铺设木板,并建轻便铁轨,将桥身延长到350米,仍为军用码头。1901年10月7日,小港码头建成,运输物资均由小港码头承担,栈桥的运输功能也慢慢减弱。1904年大港第一码头建成后,栈桥逐渐失去它作为码头的历史使命,开始向游人开放。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移至青岛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引水专用码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8月27日,日本第二舰队到达青岛海域,封锁了青岛海面。日军从陆路和水路进攻青岛。当时水路方面是从崂山湾完成登陆,不过最终占领青岛后,日军也效仿德军在栈桥上举行了阅兵仪式以此证明其对青岛享有“充分主权”。
1922年12月,青岛被中国北洋政府收回后,中国水兵在此阅兵,以显示中国主权的收回。
1931年9月,青岛市政当局出25.8万元,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扩建,桥身加长到440米。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在栈桥北端沿海建了栈桥公园,种植树木花卉。桥南端增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回澜阁。1933年4月,整个工程竣工。从此,栈桥成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1938年1月10日,大批日军从沙子口登陆再次占领青岛,次日一拨日军又开始从栈桥登陆 。一个时期,栈桥作为军用码头,不准中国人进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栈桥进行维修,1985年青岛市又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将桥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桩改为16排桩,并新建眺望台1座,同时将桥入口处的6根挡车石柱拆除,两侧围以铁索护栏,12对欧式桥灯相峙而立,外铺花岗岩石台阶。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拨款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桥身按抗风浪50年一遇标准、回澜阁基础按百年一遇标准加固。栈桥北段拆除重建,侧墙采用浆砌蘑菇石镶面,整个桥面用机刨花岗岩板铺装。此次维修既达到防风浪、防腐蚀,保持原有的风韵的要求,又与两侧护岸设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观效果 。
2013年5月26日下午,青岛遭暴雨袭击,全市平均降水量26毫米。5月27日清晨青岛栈桥中段东侧出现了一处30多米长的坍塌。
2013年11月2日,山东省青岛栈桥的桥身部分实现合龙。2014年4月25日,经过11个月的加固维修,栈桥重新运行开放。
经过数次重修和改建,现桥身长401.45米,其中引桥长236.1米,孔桥149.7米,回澜阁处三角形桥头长15.65米。栈桥南端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形亭柱,阁占地151平方米,总建筑面340平方米,阁内为两层圆环形亭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登楼远眺,前海景色尽收眼底,即为青岛十景之一“飞阁回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