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元年(685年)或稍前,出生在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开元初年或稍前,其书艺已成,并为吴道子所钦慕,吴道子遂向他求教笔法。
开元十三年(725年),在洛阳,大约担任左率府长史。此时其书法已臻高境,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之后,又担任金吾长史,世人因而多称其为“张长史”。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书《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序》(亦作《郎官石柱记》)。
天宝元年(742年),书《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墓志铭并序》(简作《严仁墓志》)。次年书《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简作《王之涣墓志》)。
约天宝五载(747年),退居洛阳,颜真卿在“罢职醴泉”后前往洛阳向他请教书法。此外,还曾将笔法传授给崔邈、邬肜。
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八日,书《千字文》。同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
《古诗四帖》《尚书省郎官石记序》《草书心经》《肚痛帖》《自言帖》《李青莲序》《断千字文》《十五日帖》《晚复帖》《残秋入洛阳帖》等
《清溪泛舟》《桃花溪》《山行留客》《春游值雨》《春草》《柳》《杂咏》《见远亭》《晚过水北》《三桥》等
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大书法家,张旭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对于唐代书法艺术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张旭稍后的怀素、高闲等唐代僧人继承了张旭的草法,继承壮大了狂草的力量。而被称为“变法出新意”的颜真卿,则是张旭弟子中取得最大成就的一人。此外,邬肜、崔邈等也是学张旭而有所成就的,至于张旭二传、三传的弟子中有所成就的更是数不胜数。
唐代高适: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唐代颜真卿: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详,特为真正。
北宋米芾:张旭如神虬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
清代刘墉:长史真书绝不传,纵横使转尽天然。要将伯仲分专博,一派终轮纳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