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油画作品《秋》入选巴黎秋季沙龙展。
1923年,创作作品《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摸索》《平静》《古舞》《克里阿巴之春思》《罗朗》《金字塔》《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等。
1924年5月,油画作品《摸索》参加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
1925年-1927年,创作国画作品《生之欲》《民间》《人道》。
1928年1月,作品《人道》参加南京“第一届美术展”;另创作油画作品《金色的颤动》和国画作品《白鹤》《马》《翠鸟紫藤》《渔歌》《猫头鹰》等。
1929年4月,油画作品《贡献》《海》《南方》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美术展览”;8月,参加国立艺术院在上海举办的“艺术运动社”首届美展;另创作油画作品《痛苦》。
1932年,为《时事新报-新浙江建设运动特刊》撰文《美术的杭州》。
1933年,发表文章《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
1934年3月-1936年,编著出版《艺术与新生活运动》《艺术丛论》。
1944年,创作作品《野渡无人舟自横》《猫头鹰》《西湖》《静物》等。
1945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教授,并主持“林风眠画室”;另创作作品《青衣女》《黑衣女》《少女人体》《兰兰》《夜鸟》《秋艳》《四川大川》《独钓寒江雪》《白鹤》《仕女琵琶》《宋瓶白桃》《湖边积雪》《红衣女》等。
1951年,创作作品《单刀赴会》《霸王别姬》《宇宙锋》《马牟与张飞》《红娘与莺莺》《孙悟空大闹天宫》《武松杀嫂》等。
1957年4月,创作油画作品《湖滨》;5月,在《美术》撰文“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另编著出版《林风眠画缉》。
1958年,编著出版《印象派的绘画》。
1962年1月,发表《抒情、传神及其他》一文;3月,发表国画作品《渔》《笛》;5月,发表国画作品《葵花》;10月,发表国画作品《布谷鸟又叫了》;12月,在上海美术展览馆举办“林风眠画展”,另发表国画作品《秋天》。
1980年,在《美术》发表《林风眠和他的花》一文。
1989年,作作品《噩梦》《痛苦》《火烧赤壁》《基督》《屈原》《南天门》等。
1991年8月12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1岁。
《鹭》《柏林之醉》《暴风雨后》《摸索》《白鹭图轴》《田间》《仙人掌、彩陶与静物》《白衣仕女》《鱼鹰》《青衣仕女》《水上鱼鹰》《早春暮色》《鱼鹰小舟》《风景》《花与果》《秋菊》《花卉》《秋驾》《梨花小鸟》《早春》等
《艺术丛论》《林风眠画缉》《印象派的绘画》《林风眠画集》等
林风眠作为中西融合派的代表,他的话语诉求和创作成就充实了20世纪绘画史,他独特的人生际遇和富于意味的应对方式,承载着20世纪绘画史所特有的文化语境。他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民间艺术相结合,有着独特的成就;作为教育家,他先后培养了如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席德进、王式廓、罗工柳等一大批术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页,并具有国际影响。
风眠致力于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他学习西洋画法,并融入中国文化,创作过以反封建为题材的油画,另对中国传统绘图,如隋唐山水、敦煌石窟壁画、宋代瓷器、汉代石刻、战国漆器、民国木版年画、皮影等也加以研究。在创作上尊重中外绘画和民间艺术的传统,反对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主张东西方艺术要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他的作品追求意境,讲究神韵、技巧,强调真实性与装饰性的统一;图常密不透风,但不觉局促,运用明亮的色彩,强烈中显示出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既对立,又统一。
在艺术手法上,林风眠拓宽了融汇中西的语言构架,张力四溢的构图、灵动的笔势、如梦似幻的光色、信笔率真的写意,单纯素净的形体,这里面既有油彩之浓郁,又兼水墨之清灵。在精神层面上,不管是悲壮、孤独、沉郁,还是空灵、优雅的审美取向,始终都沿着生命的情状做多角度的演绎,淬炼成特立独行的林风眠格体。
林风眠兼容西方艺术中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手法,重视外师造化,悉心体会感悟自然中的生机、节奏与诗意,遂融合中西,尽脱窠臼,别开生面,独创出一种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而又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其画好用正方形构图,不留或少留空白;笔法灵动奔放,富于变化;墨与色的交融郁勃淋漓,浑然一体。
1991年3月,获得台湾文艺奖章、台湾美术类特别贡献奖
2023年6月20日,成为2023胡润最畅销中国艺术家第九位
“林风眠是享誉世界的现代艺术大师,是东西方艺术融合贯通的伟大创新者;他在西子湖畔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坚持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精神,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者。几度风雨变迁在他的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他的人生映衬着一个民族百年文化的寻觅和磨难,但他的艺术仿佛孤行于这一切之外,他吸取民族文化的养料,传承东方艺术的理想,创造出一个清新隽远的诗性世界。”(中国美术学院评)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 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 是已经接近了 “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 的画家。 其作品对中国现代绘画艺术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 “中国现代绘画艺术之父”。他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 ” 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梅州市政协评)
“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有可以看到屹立的林风眠!”(中国现当代画家吴冠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