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大最好看的蓝色花    NO.1
十大最好看的蓝色花    NO.1
					
					
						 十大喜阳花卉    NO.3
十大喜阳花卉    NO.3
					
					
						 西北地区常见的10种花    NO.3
西北地区常见的10种花    NO.3
					
					
						 十大耐寒花卉    NO.4
十大耐寒花卉    NO.4
					
					
						 小满节气十大花卉    NO.9
小满节气十大花卉    NO.9
					
					
						 华中地区常见的10种花    NO.10
华中地区常见的10种花    NO.10
					
					
						 华北地区常见的10种花    NO.12
华北地区常见的10种花    NO.12
					
					
						 西南地区适合养的10种花卉    NO.12
西南地区适合养的10种花卉    NO.12
					
					
						 五月开的十种花    NO.17
五月开的十种花    NO.17
					
					
						 世界十大著名香料植物    NO.3
世界十大著名香料植物    NO.3
					
					
						 世界十大著名国花    NO.3
世界十大著名国花    NO.3
					
					
						 十大好看的草花品种    NO.11
十大好看的草花品种    NO.11
					
					
				产于中国山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缅甸,日本。生长于海拔800-1800米的灌木林缘,阳坡地、林缘及水边湿地,在庭园已久经栽培。
植株基部围有老叶残留的膜质叶鞘及纤维。根状茎粗壮,二歧分枝,直径约1cm,斜伸;须根较细而短。叶基生,黄绿色,稍弯曲,中部略宽,宽剑形,长15~50cm,宽1.5~3.5cm,顶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鞘状,有数条不明显的纵脉。花茎光滑,高20~40cm,顶部常有1~2个短侧枝,中、下部有1~2枚茎生叶;苞片2~3枚,绿色,草质,边缘膜质,色淡,披针形或长卵圆形,长5~7.5cm,宽2~2.5cm,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内包含有1~2朵花。
花蓝紫色,直径约10cm;花梗甚短;花被管细长,长约3cm,上端膨大成喇叭形,外花被裂片圆形或宽卵形,长5~6cm,宽约 4cm,顶端微凹,爪部狭楔形,中脉上有不规则的鸡冠状附属物,成不整齐的繸状裂,内花被裂片椭圆形,长4.5~5cm,宽约3cm,花盛开时向外平展,爪部突然变细;雄蕊长约2.5cm,花药鲜黄色,花丝细长,白色;花柱分枝扁平,淡蓝色,长约3.5cm,顶端裂片近四方形,有疏齿,子房纺锤状圆柱形,长1.8~2cm。
蒴果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5~6cm,直径2~2.5cm,有6条明显的肋,成熟时自上而下3瓣裂;种子黑褐色,梨形,无附属物。花期4~5月,果期6~8月。
耐寒性较强,按习性可分为:
要求适度湿润,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略带碱性的粘性土壤;
生于沼泽土壤或浅水层中;
生于浅水中;
喜阳光充足,气候凉爽,耐寒力强,亦耐半阴环境。
园林上对根茎类鸢尾根据其生态习性分为4类:
根茎粗壮、适应性强、喜光充足、喜肥沃、适度湿润、排水良好、含石灰质和微碱性土壤、耐旱性强。
形态特征:垂瓣中央有髯毛(胡须状)及斑纹。(如:德国鸢尾、香根鸢尾、银苞鸢尾、矮鸢尾)
喜水湿、微酸性土壤、耐半阴或喜半阴。(适合水边栽植)
形态特征:垂瓣中央有冠毛。(如:蝴蝶花、鸢尾)
喜光、水生(挺水、水深5-10cm)。(适合浅水栽植)
形态特征:垂瓣无毛。(如:溪荪、黄菖蒲、花菖蒲、燕子花)
生长强健、适应性强、既耐干旱又耐水湿(两栖)。(适合做林下地被)
形态特征:垂瓣无毛。(如:马蔺、拟鸢尾)
春季开花,花期三个月左右,4~6月,多采用分株、播种法。分株春季花后或秋季进行均可,一般种植2~4年后分栽1次。
分割根茎时,注意每块应具有2~3个不定芽。种子成熟后应立即播种,实生苗需要2~3年才能开花。栽植距离45~60cm,栽植深度7~8cm为宜。亦可以进行促成栽培。
鸢尾不但可以种于玻璃温室或塑料膜温室,而且在露地也可种植。户外种植配合以临时覆盖物,或使用活动房屋,特别是春秋两季是可行的。
对于鸢尾切花的生产,实际上在任何类型的土壤中都可以进行,只要它排水良好,保湿性强,且不板结者(否则会限制植株生长)。土壤结构好是基本的条件,这对经常大量种植生长期短的鸢尾是非常必要的。
在重壤土中,建议加入诸如泥炭、蛭石或粗沙,与25cm左右深的土壤进行混合,以对土壤进行改良。易板结的土壤,种植后可在土壤表层覆盖一层诸如稻壳、稻草、松针、黑色泥炭或类似的材料来防止土壤板结。也可用此方法来防止土壤很快变干。
种植后,土壤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最低温为5~8℃,最高温为20℃。土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出苗率。土温过低会造成开花能力降低,故最适土温控制在16~18℃之间。
温室内生产鸢尾,最适温度为15℃。为了缩短生长期,种植时可使用新采收的种球,前4~3周温室温度保持在18℃。此温度可维持到1月1日,但会造成植株弱小。13℃或更低的温度会延长生长期,同时增加植株重量,但花朵枯萎的机率增加。
秋季,植株生长时,特别在温带地区,当光照不足时,温室温度必须下调以防止花朵枯萎。一般控制在10~13℃,尽量保证植株生长,如果在所有阶段叶片显得过多,那么得考虑修剪掉部分叶片。
生产的日夜平均温度可在20~23℃,最低温度为5℃。在高温和光线较弱的温室中,缺少光照是造成花朵枯萎的主要原因。
在霜害经常发生的地区,生产只能在温室中进行。其适合的生长温度应安排在夜间。因此,不加热的温室应提早封闭,以尽可能使夜温适宜。白天,则要提早通风,以避免出现温度升至18℃以上而造成危害。遮荫也可以达到控温的目的,但合适的光照水平仍需保持。
露地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17℃,白天持续的高温可用遮荫网遮去。它不仅能减少直接的太阳辐射,而且还能提高温度。
为了使过多的水分应快速排除,应配置功能良好的排水系统。这样也使用水对温室土壤进行淋洗成为了可能。该处理可防止在种植喜肥作物或某种植阶段使用水分较少而引起盐分的积累问题。
种植密度依不同品种、球茎大小、种植期、种植地点的不同而不同。为使种植间距合适,通常采用每平方米有64个网格的种植网。
一般来说,种植前施基肥的方法并不可取,这会提高土壤中盐分的浓度,而延缓鸢尾的根系生长。种植前对土壤的抽样调查以确保土壤含有正确的营养成分。抽样一定要在对土壤处理和淋洗后进行。这样,所缺的养分可通过以后直接给土壤中补充肥料来得到。鸢尾对氟元素敏感,因此,含氟的肥料(磷肥)和三磷酸盐肥料禁止使用。反之,如二磷酸盐肥料则应使用。
鸢尾的生长过程只需8~12周,在这么短的生长时间里,如果对土壤进行过蒸、淹、犁等处理后,那么在植株生长过程中不必考虑除草问题。植株种植后,主要使用化学除草剂来清除杂草。但施用时注意不能对植株造成伤害。
如果植株种植后,地里开始生长杂草,那么只有在种球被埋得足够深的时候才可以施用除草剂。种球新萌生的幼芽至少在土壤以下2厘米处才不会受到除草剂的危害。
在植株展叶之前,温室或露地中的小草可通过喷施适宜的除草剂来控制其生长。如果普通除草剂不能有效地控制一些一年生的牧草杂草,就应改用复合除草剂。施用的时候是在天快要黑的时候,喷施在植株上,再喷足够的水。次日清晨,从植株顶部彻底冲洗。由于除草剂有残留性,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每片地一年中施用的除草剂都要限量,以不超过2次为宜;只在十分必要时再使用除草剂;不要种植对除草剂敏感的品种。
种球贮藏的温度必须是30℃,用于切花生产的种球应马上种植。如果种球不能马上种植,在这段过渡期间里,种球一定要在适宜的温度中贮藏。期间,温度一定要符合种球生长的要求,一定要经常调温,以保证种球的生长。使温度维持在2℃,而且不要超过2~3周,这是最好的选择。高于2℃的贮温会延长处理期,并对开花起负作用。将球茎小心地置于底部有空格的容器中。贮温在2℃,并保证有良好的透气性。种球不适于长期贮藏,因为贮藏过久会对将来茎叶所生长不利,而且也会增加根尖受到青霉菌感染的机率。
用于切花生产的鸢尾在种植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应是特别重要的。种植前几天的土壤要足够湿润,以确保早期根系快速而健康地生长,而且根系不易在种植时受到损伤。使用冷水浇灌尤其是在土壤温度较高时较为合适。土温高,种球生长过快,使切花品质下降。种植应选择在土温较低处。此外还可以在夏季来临前在地上铺盖一层隔热的覆盖材料,阻止土壤受过多的太阳辐射。
鸢尾叶片碧绿青翠,花形大而奇,宛若翩翩彩蝶,是庭园中的重要花卉之一,也是优美的盆花、切花和花坛用花。其花色丰富,花型奇特,是花坛及庭院绿化的良好材料,也可用作地被植物,有些种类为优良的鲜切花材料。国外有用此花作成香水的习俗。
性味特征
性寒,味辛、苦。
活血祛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咽喉肿痛,食积腹胀,疟疾;外用治痈疖肿毒,外伤出血。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
2.《名医别录》:疗头眩。
3.《中国药植图鉴》:敷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