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师从吴良镛等名家,奠定建筑理论与实践基础。
1985年-1994年,任内蒙古科技大学建工系讲师,教授建筑学专业课程,培养早期建筑人才。
1994年-1997年,进入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原中科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助理建筑师,参与首个科研建筑项目设计。
1997年-2000年,晋升为副总建筑师,主导完成《科研建筑设计规范》初稿编制,推动科研建筑标准化。
2002年-2005年,设计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关村),获2005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成为其代表作。
200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创新个人奖”,同年入选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
2007年,获得“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称号,作品入选第六届圣保罗国际建筑双年展。
2011年,创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任主任,推动科研建筑学科建设。
2017年-2020年,主导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实验楼、中国科技会堂等国家级项目,提出“空间模件化”设计理论,获国家鲁班奖3项。
2021年,出版专著《交融的建筑——一种建筑设计方法论》,系统阐述“过程优于结果”的创作哲学。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楼、中国化工出版社办公楼、辉煌时代大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科研楼、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太伟高尔夫休闲度假村、光大国际中心、歌华大厦等
1998年,获得第五届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建筑创作设计二等奖。
1999年,获得第六届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建筑创作设计二等奖及十佳建筑奖。
2000年,获得第七届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建筑创作设计二等奖及十佳建筑奖。
2001年,获得第八届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建筑创作设计二等奖及十佳建筑奖。
200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创新个人奖、2003年度建设部优秀工程建筑设计一等奖。
2004年,获得2004年度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建筑设计一等奖。
2005年,获得2005年度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建筑设计一等奖。
2006年,获得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2007年,获得第一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2007年度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建筑设计二等奖。
2008年,获得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建筑工程三等奖、建设部优秀工程建筑设计三等奖。
2009年,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建筑工程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