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就读于潍坊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1983年7月至1988年10月,在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担任主治医师。
1988年9月至1992年10月,在美国东弗吉尼亚医学院做访问学者。
1992年9月至1993年8月,担任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副主任。
1993年8月至1995年6月,担任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主任。
1995年6月至2001年3月,担任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副院长。
1995年12月至2012年3月,担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97年4月至1997年9月,在美国哈佛大学放射肿瘤中心做访问学者。
2001年3月,担任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院长。
2001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1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4月,被任命为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
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2024年6月,被聘为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医院党建研究分会名誉会长。
于金明在国际和中国国内率先开展了肿瘤的立体定向、适形、调强放疗、影像引导的放疗、生物学靶区、分子影像学和基因增敏等多项代表中国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修改了美国、欧洲、加拿大和中国等多个国家的肿瘤临床治疗指南和规范。
据2022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于金明共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在《Cancer》、《J Nucle Medi》、《Int J Rad Onc Biophysics》等SCI杂志收录2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
于金明多次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际大学和医疗机构进行学术讲座,多次应邀到美国肿瘤年会(ASCO)和美国放射肿瘤学年会(ASTRO)等欧美国际学术大会做主题报告。
据2022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官网显示,于金明主持和参与国家“863”、“十一五”、“十二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
2013年,于金明向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捐出了自己获得的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奖金和院士奖金共220万元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医科院范围内在科研工作中锲而不舍、刻苦攻关、勇攀高峰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
2015年,于金明自愿捐出自己的科研奖励220万元设立“山东省肿瘤医院科技创新奖”,用于奖励在科技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医院职工。
2021年10月15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和夫人于安伦正式向潍坊医学院捐赠人民币100万元,设立爱生创新基金。
2003年,凭借肿瘤精确放疗临床应用系列研究,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4年,凭借动态多叶光栅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系统,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6年,凭借逆向动态适形调强放疗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凭借功能影像技术引导的肿瘤放射治疗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0年,凭借肿瘤精确放射治疗系列研究,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4年,凭借18FFETNIMPET/CT检测脑胶质瘤乏氧与恶性进展关系的研究,获得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大会优秀奖。
2017年,凭借肺癌精准放射治疗关键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0年,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2001年,被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山东省十大中青年科技专家。
200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4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2004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8年,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11年,被中国工程院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被何梁何利基金会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9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授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于金明院士是中国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突破制约放疗疗效的两大瓶颈——靶区精确勾画和射线精确施照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晨起见群星,夜读伴孤灯,”“五加二”、“白加黑”是于金明工作的常态。为了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于金明分秒必争,时时刻刻在与时间赛跑。集众多的荣誉和奖项于一身,于金明却把这些看得很淡,他给自己定义的院士是“为医院看家护院的战士、为患者守护健康的卫士、与癌症对决厮杀的斗士、为医学发展拼搏的勇士”,他不忘当初所立学医之志,精准做事、低调做人,以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科学的无限热爱作为自己对祖国最好的报答。(《健康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