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起,主持本单位肿瘤化疗专科进修班,先后培养化疗进修生约200名。
1986年起,担任卫生部及SDA抗癌药物审评委员会委员。
1986年及1998年,先后受卫生部及SDA委托,负责起草我国《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990年,在德国汉堡召开的国际抗癌联盟大会,作为亚洲肿瘤诊疗经验的代表,在会上发表了关于何杰金氏病治疗的“中国模式”。
1992年起,任主任委员,协助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保障我国抗癌药物健康发展。
199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癌症研究所聘任为科学顾问。
1995年,为我国主要大型参考书《肿瘤学》撰写《肿瘤化学治疗》篇。
1998年,为陈敏章主编《中华内科学》撰写《临床肿瘤学基础》,均成为我国肿瘤化疗或肿瘤内科学的主要教材。
《癌症—化疗专辑》、《肿瘤化学治疗》、《临床肿瘤学基础》等
管忠震教授为我国抗肿瘤药物的研制发展作出贡献。70年代国内多省协作对三尖杉类植物生物碱的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管教授被指定负责临床研究汇总,首先提出“粗榧碱”为基本无效成分,而酯类生物碱(三尖杉酯碱及高三尖杉酯碱)为主要有效成分。在国内首先报告阿霉素的临床应用经验(1980,北京国际肿瘤学术会议)。在国内首先进行顺铂的临床研究及长春花碱的临床研究,此后,主持了多种重要抗癌药物在我国的临床研究,包括卡铂、异环磷酰胺、诺维本、紫杉醇、健择、依立替康、拓扑替康、希罗达、来曲唑、美罗华、吉非替尼等,以及我国首创的基因重组溶瘤腺病毒、双环铂等新抗癌药物的研究。
对何杰金氏病,管教授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简化分期诊断操作、以全身化疗为主、侵犯野补充放疗为辅的治疗策略并付诸临床实践,取得成功。管教授的论文在1990年第15届UICC世界肿瘤大会上被选为亚洲的代表经验在大会报告获得好评,其设想已为各国的经验所证实。对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早在1982年管教授即发表了456例治疗经验,并不断努力改进,据1999年统计,该科90年代NHL治疗水平,长期存活率已达4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79年,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师”称号。
1995年,被美国人物传记中心(ABI)授予“肿瘤内科学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