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9月-1949年6月,在前国立中正医学院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49年7月-1957年1月,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即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工作。
1957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心肾科进修。
1957年1月-1972年1月,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工作。
1972年1月-1978年1月,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1978年1月-1980年1月,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工作。
1978年1月-1984年1月,担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1月,担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2020年10月3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默克老年病手册》《心脏病学》《海河心脏病学理论与临床2014》《心脏急重症监护治疗学》《实用心脏病学》《专家解答心肌梗死》《实用内科学》《高血压与相关疾病》《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心血管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心血管病鉴别诊断学》《内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临床心电图幻灯片及说明书》等
20世纪50年代,开展右心导管检查。
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国内进行左心导管、微型心导管、心腔内心电和心音、选择性染料和氢离子稀释曲线等检查研究,确诊大量先心病和风心病,为施行外科手术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条件,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并阐明其原理。
1968年,与心脏外科合作在中国国内安置埋藏式永久起搏器治疗缓慢心律失常。
1973年4月,在中国国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成功,提高了冠心病的诊断水平,为施行外科搭桥手术治疗该病提供了条件,研究中国健康人的血脂值,发现中国人正常值远较西方人的正常值低,这也是中国冠心病较少的原因之一。
1976年,在中国国内外首创用静脉滴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抢救奎尼丁引起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奎尼丁晕厥)成功。
1979年,提出报告用经静脉心脏起搏法中止快速心律失常。
1991年,在中国国内报告血管腔内超声检查法。
2007年,在女儿陈芸、夫人韩慧华的共同支持下,向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100万成立“复旦大学陈灏珠医学奖助学基金”,为了帮助更多医学生和青年医务人员成才,于2014年把基金更名为“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人才培养基金”,动员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基金下设“生命之花”项目,主要支持西部地区医学人才培养,开展西部地区医疗精准扶贫;并于2017年8月启动首个救助计划--“心·肝宝贝”计划,分别由葛均波院士和樊嘉教授团队为来自云南的贫困患者实施手术。
2019年,当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2017年,获得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国之大医·特别致敬”奖。
2009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7年,凭借血管内超声和多普勒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6年,获得中国介人心脏病学终身成就奖。
2005年,凭借超声新技术评价心脏立体结构、节段及综合功能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
2005年,凭借中国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4年,凭借上海地区人群血脂水平和住院心脏病病种构成的长期趋势,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04年,凭借心肌桥的基础研究及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治中的作用,获得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3年,凭借上海地区人群血脂水平和住院心脏病病种构成的长期趋势,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
1998年,凭借《内科学(第四版)》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8年,凭借《实用内科学第九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6年,凭借《实用内科学第九版》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8年,凭借简便、快速测定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胆固醇的方法,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84年,凭借褐藻淀粉酯钠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3年,凭借上海县卫生服务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1978年,凭借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流动力学与血瘀本质及活血化瘀原理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7年,凭借丹参治疗冠心病等的研究,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陈灏珠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心脏病学家,中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评)
陈灏珠在医学上不断攀登、不断追求,他的人生际遇、个人发展与祖国时代变迁相互交织,既代表了中国医学事业的探索、进步与成就,也折射出了中国改革发展的跌宕起伏。(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评)
作为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的先行者,陈灏珠70余载在医路上砥砺前行,勇于开拓,勤于进取,在临床领域不断创造着奇迹。(新华社客户端评)
陈灏珠以精深渊博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授、严谨耐心的教导、循循善诱的态度、平易近人的关怀,引导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继承前辈求实、严谨、奉献的精神,步入救死扶伤的神圣殿堂,不断为中国医学健康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中国科学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