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汇聚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学名师、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名匠)、上海浦江人才等高水平教师,构建了实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深度融入上海“南北转型”战略与金山区“两区一堡”定位,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协同育人基地等项目,有力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与优质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建上百个校内外高水平实训基地,并与宝武集团、腾讯、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为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学校与华东无人机基地携手,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学院,着力培养新兴领域的高端技能人才;与全球知名企业节卡机器人签约共建,成立中侨节卡机器人产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余年超过98%,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100%。
学校成功获批上海市首批“市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并获评创业指导站A级建设单位。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创佳绩,斩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金牌、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海赛区)教学赛道职教组金奖等高级别奖项,并荣膺全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双百强”称号。
在定西路创办中侨学院
1993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俞鑫泰、金润圭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童宪刚三位教授,本着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热爱,经上海市高等教育局沪高教办(93)第598号文批准,创建了民办中侨学院。
早先办学条件有限。三位教授就在位于长宁区定西路上的一所业余大学里租用一间办公室和两间教室,第二年8月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招收80名学生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当年师资主要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
在长寿路发展学历文凭教育
1995至1996年,学院在不断丰富教学活动的同时,开始积极探索“外语+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增设商务日语与国际商务专业。
1996年,中侨学院成为国家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由于人数的不断增加,学校搬迁到位于普陀区长寿路的上海纺织职工大学内,租用纺织职大的部分教室、宿舍和操场,大力推进学历文凭教育。
在巨野路办学获社会认可
随着中侨学院规模不断增大,学校搬迁到位于浦东新区巨野路219号(浦东新区党校),租用浦东新区党校办公楼、教学楼及宿舍。
当时,除了十多位固定教师之外,学校还聘请外教授课,实践教育也风风火火开展起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渐获得了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在川周路实现企业办学
2002年,致达集团投资3亿人民币,在川周公路新建校区。同年,学校更名“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经教育部批准备案,成为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至此,中侨学院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真正走上了“教育兴邦”的企业办学道路。
中侨学院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搭建“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四方联盟平台,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加快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在漕廊路追求新发展
2011年起,中侨学院着眼未来发展,在致达集团的支持下,在金山张堰规划建设新校区。
2014年9月,学校正式迁址漕廊公路3888号。新校区规划占地500亩,为学校推进申本工作和创办国内一流现代职业技术大学奠定基础。
至2017年,中侨学院已拥有在校师生6600人规模,建立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与机电学院、艺术学院、食品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34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并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2020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本科)更名为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的函”,成为上海第一所职业技术大学。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