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佛教祖庭 NO.6
中国十大千年古刹 NO.7
陕西十大寺庙 NO.2
中国十大密宗佛寺 NO.2
西安及周边十大寺庙 NO.3
中国十大赏彼岸花好去处 NO.3
西安雁塔十大景点 NO.5
中国十大求姻缘的寺庙 NO.6
中国十大卧佛殿 NO.7
中国十大普贤殿 NO.8
中国十大文殊菩萨殿 NO.10
中国十大汉传佛教寺院 NO.13
西安十大秋季旅游好去处 NO.13
中国十大求学业的寺庙 NO.15
中国十大求签好去处 NO.16
中国西部十大寺院 NO.19
中国十大观音殿观音堂 NO.21
大兴善寺是隋唐皇家寺院,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密宗”祖庭,隋唐帝都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位于长安城东靖善坊内(今西安市小寨兴善寺西街),是一座具有中外影响的古刹。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距今已1700余年,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文帝开皇年间扩建西安城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兴”二字,取坊名“善”字,赐名大兴善寺至今。
隋开皇年间,印度僧人阇那崛多、达摩笈多等先后来长安,在大兴善寺译经弘法。唐开元年间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驻锡本寺,翻译经典,设坛传密,再经一行、惠果传承弘扬,形成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宝库――唐密,后来又经空海、最澄等传之日本、韩国,再传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流布广泛,影响久远,大兴善寺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佛教唐密祖庭。
隋唐时代,长安佛教盛行,由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学的僧侣在寺内翻译佛经和传授密宗,大兴善寺因此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
现存山门为明代建造,造型奇特,为二层歇山式建筑。山门南题写“大兴善寺”四字。东侧镌有“庄严国土”四字,西侧镌有“利乐有情”四字。山门北题写“五冈唐镇”四字,保存完好。
天王殿是山门后南北中轴线上的第一重殿宇,内部正面供奉有大肚弥勒佛,为明代托纱金装。匾额“天王殿”为赵朴初题写。廊柱悬挂两幅楹联。天王殿内东西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像,南方为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剑,职风;东方为持国天王,身白色,抱琵琶,职调;北方为多闻天王,身绿色,执伞,职雨;西方为广目天王,身红色,握蛇,职顺。在弥勒菩萨造像后方则为佛教寺院的守护神韦驮尊天菩萨,现存造像为明代木雕。天王殿东西两侧各开一门,东侧门悬挂“金刚”牌匾,西侧门悬挂“悉地”牌匾。
平安地藏殿位于天王殿后东侧,内奉地藏王菩萨。门楣上悬“平安地藏殿”五字牌匾,为大兴善寺已故方丈界明法师题写。地藏菩萨右手持九环锡杖,左手持明珠,左右两侧为大型整体群雕。平安地藏殿整体雕塑群所表现的是阴曹地府第一殿阁君至第五殿阁君,由第一殿秦广王殿、第二殿楚江王殿、第三殿宋帝王殿、第四殿五官王殿、第五殿阎罗王殿部分内容组成。
救苦地藏殿位于天王殿后西侧,内奉地藏王菩萨。门楣上悬“救苦地藏殿”五字牌匾,为大兴善寺已故方丈界明法师题写。救苦地藏殿的整体雕塑群所表现的是阴曹地府第六殿阁君至第十殿阁君,由第六殿卞城王殿、第七殿泰山王殿、第八殿都市王殿、第九殿平等王殿、第十殿转轮王殿部分内容组成。向大众表明佛教因果关系,揭示人们行为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启迪人们的理智和善心。
钟、鼓楼位于大雄宝殿前广场东西两侧。东为钟楼,上悬“天声”牌匾。西为鼓楼,上悬“地音”牌匾。鼓楼内有寺僧监制的直径1.5米大鼓。
大雄宝殿内供奉五方佛造像,东西两侧供奉二十四诸天,后侧供奉海岛观音、善财童子和龙女。殿内梁柱悬挂五副楹联。大兴善寺为中国汉传佛教密宗祖庭,在密宗里,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智如来”,代表中、南、东、西、北正方。
观音殿内供奉明雕檀香千手千眼菩萨一尊。大兴善寺的观音殿建筑南北中轴线上,这样的格局在其他寺院很少见。据宋人记载,认为佛教寺院塑立观音像即始于大兴善寺。观音殿两侧各有配殿五楹,西边是十王殿,东边为地藏殿、与观音殿组成一院落,成为陕西省佛协和寺内僧人居住的所在地。
殿内奉文殊菩萨圣像。文殊殿前的对联为:“法镜慈云观秋月春花含将妙谛,智灯悬空听晨钟暮鼓悟彻禅机。”
殿内奉普贤菩萨圣像。普贤殿前的对联:“莲座拥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
地藏菩萨铜像是日本真言宗信徒为缅怀祖庭,追思昔日中日友好交流而赠送的。大兴善寺与日本佛教的关系源远流长,佛教于六世纪初,由中国、朝鲜传入日本。这尊地藏菩萨是1985年由日本“真言宗空海大师同志会”赠送的,“同志会”亦属于密宗法系。
法堂殿内供奉密宗的大日如来,藏有唐代铜佛像和宋代造像,形态各异,独具风格。法堂为寺院讲经、传法的地方。大兴善寺法堂为大兴善寺正中最北的一座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两间,正门上悬挂以匾额,题曰“觉悟众生”,为清末光绪皇帝御笔。字迹雍容大度,丰腴自如。法堂与南边的观音殿以及东西两边的玉佛殿、卧佛殿组成的四合院,是大兴善寺最为幽静的处所。庭院中有古柏十余株,浓荫森森,遮天蔽日。还有一株紫藤,为明代所植,有三百多年的树龄。
隋朝扩造的大兴善寺在大兴城靖善坊内,与玄都观隔街相对,气势宏伟。《长安志》卷七载:(大兴善寺)“寺殿崇广为京之最。号曰大兴佛殿,制度与太庙同。”《辩正论》卷三详细地描绘了大兴善寺的碧瓦飞甍,金殿巍峨的气派。
根据《续高僧传》中记录的大兴善寺大殿“铺基十亩”的描述,并以其平面尺度为基础,参考唐代文献中描述的与大兴善寺对应的皇家道观玄都观中有“百亩中庭”,推测大兴善寺大殿中心庭院,亦有接近百亩的规模。
大兴善寺整个寺院占地约120余亩,殿堂、僧舍243间,总体规划突出了佛教寺院的特点,以佛教建筑为中心,形成南北平行的三条轴线。主要建筑沿正南正北方向呈一字形排列在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东西禅堂,法堂等。另外,在寺院的西侧修一佛塔,以纪念为大兴善寺的繁荣作出贡献的僧侣。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265—289年),初称遵善寺。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诏建大兴城,敕令迁寺于新都,命为国寺。因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而寺址位于靖善坊内,故取“大兴”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
开皇七年(587年),召慧远、慧藏、僧休、宝镇、洪遵、昙迁入京为“六大德”,并有僧众300余人入寺供养,令其为国行道。寺又创设译场,隋开皇时先后有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彦琮等译经于此。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太宗令以波颇主寺内译场。
唐中宗神龙年间,韦后追赐其父为酆王,改大兴善寺为酆国寺,唐睿宗景云元年,复旧。
唐玄宗开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年),密教僧人“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在大兴善寺翻译密籍500余部,大兴善寺为长安三大译场之一,也成为中国佛教密宗圣地。日僧多有来此寺中住学者,圆仁、圆珍等人即于本寺受传密教,将密宗传播至海外。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著名密教高僧不空住持本寺。不空为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帝师,又曾与寺内行息灾咒法,设灌顶道场与戒坛,在华夏首开灌顶之风。此后大兴善寺与青龙寺并称为密教之中心道场,一行和尚也住寺中研习天文数学并密法。
唐武宗会昌灭佛时,寺院损毁,至五代时,僧人被勒令还俗,从此一蹶不振,世几不闻寺名。
宋元时期,大兴善寺一直很冷寂,直到明清德满禅师才在此“鼎新梵刹”。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云峰禅师居大兴善寺,脩造了殿堂和钟楼,弘扬禅宗。
清朝时经过三次较大规莫的脩葺,第一次是清顺治五年(1648年),僧人麸斋脩建了住持室、大雄宝殿以及禅堂廊庶,面貌一新。第二次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川陕总督笔贴式、平安纳等集资,先後脩建前殿、钟鼓二楼、大殿、十王祖堂、弥勒殿等建筑,前後约十年才完工。
清同治年间,寺院建筑再次被毁,仅存钟、鼓楼和前门。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太虚法师和于斌、冯玉祥等人组织了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并於1945年在大兴善寺创设了“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
1955年,政府拨款全面大修。有殿堂五进,配以廊庑僧寮,规模为西安今存众刹之首。
1956年为保护佛教名胜古刹,政府拨款对大兴善寺进行了大规模整脩。由卧龙住持朗照任住持,慧雨任监皖。他们与卧龙、慈恩、庄严四寺合并,祖成了农业社,十多名僧人拥有四十多亩土地。
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1984年4月,陕西省佛教协会接管大兴善寺,用半年时间修复殿堂、僧房41间,并重塑破毁佛像,翻整了二十余亩荒地,修剪绿篱一千余米,增加盆花六百余盆,植黄杨、冬青、刺伯等三万株美化环境,并新建了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服务部,购置了一批接待用品,使大兴善寺面貌大为改观。
1985年,大兴善寺成为西安市佛教协会的会址所在地。
大兴善寺现存唐刻青石狮和历代整修寺院的碑碣、香木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佛像、清康熙年间西藏喇嘛向朝廷进贡的二十一度母像、明代如来佛像及很多宗教艺术品。
是为纪念历代为大兴善寺的建设和弘扬佛法作出贡献的高僧所建,坐落于大兴善寺西侧。
舍利塔为六边五层阁楼式,原位于陕西省军区大院(隋唐大兴善寺界内),1992年迁建至今址。舍利塔为土层单体建筑,下层为方形塔基,其上六层为正六角形,每一层的正面均有佛龛,龛内有坐式佛像。一层南开一门,门楣砖雕“舍利塔”三字。
位于观音殿东南。不空和尚(705—774年),“开元三大士”之一。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圆寂,代宗辍朝三日,敕赠“司空”号,谥“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敕准不空弟子慧郎在大兴善寺为不空立碑。银青光禄大夫御史大夫上柱国冯翊县开国公严郢撰,银青光禄大夫彭王傅上柱国会稽县开国公徐浩书。建中二年(781年)岁次辛酉十一月乙卯朔十五日己巳建。
碑文记述了佛教密宗的传承历史,以及荣任唐王朝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国师不空和尚的业绩。对于研究佛教密宗传播,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础石二十八个,为唐代遗物。唐转轮藏经殿遗址处在大雄宝殿与观音殿之间。转轮藏经殿始建于唐代,用以收藏经书。“转轮”意为佛法如车轮常转。该殿在唐武宗时期被毁,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后又毁于战火。旧址为高1米的方形土台,边长15米,有础石二十余个,沿地表可见。转轮藏经殿遗址在旧址的基础上进行了恢复。
位于观音殿前右,清康熙二年(1663年)刻,碑文部分上下七尺(明清营造尺:1尺=32.03厘米,1寸=3.2厘米),广二尺七寸,为南禅曹溪门下第二十六世易庵和尚撰文并书写,咸宁黄璟篆额。碑文分上下五段,每段楷书二十四行,行十四字。
位于观音殿前左,清咸丰元年(1851年)刻,碑底及额通高六尺六寸(明清营造尺:1尺=32.03厘米,1寸=3.2厘米),广二尺五寸五,楷书十二行,行四十七字,为南禅宗临济门下第三十七世了信和尚撰文,翰林院庶吉士武廷珍书,国仁和尚篆额。
位于内院庭西,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刻。碑文上下八尺(明清营造尺:1尺=32.03厘米,1寸=3.2厘米),广三尺,行楷二十八行,行七十二字。兵部右侍郎王新命撰文,平原董讷篆额,翰林院修撰沈文秀书。
位于内院庭东,清康熙十五年(1706年)刻。碑文部分上下八尺二寸五(明清营造尺:1尺=32.03厘米,1寸=3.2厘米),宽三尺。陕西巡抚鄂海撰文,晋江黄明篆额,平安纳书。楷书十二行,行五十八字。
法堂前东侧寮房墙壁上的康有为七绝诗墨迹刻石。民国十三年(1924年),康有为来西安曾到寺内一游,遂留一绝:晋隋旧刹畅宗风,翻译经文殿阁雄。惆怅千房今尽毁,斜阳读偈证真空。此外,法堂前西侧寮房墙壁上的康有为“应无所住”墨迹刻石。
乘坐2、26、215、323、521、K605、701、704、716、720、721、722、游6、游8(610)等公交在“小寨”站或“长安立交”站下车即到。
或乘坐地铁2号线”小寨“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