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宫
周口市太清宫
0
赞数:
1986年太清宫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太清宫镇旧名厉乡曲仁里,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唐开元三十年(742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延续至今。自"靖康之乱"后,太清宫屡遭破坏,后又数度廛修。现存建筑为明清所建。
周口市太清宫旅游攻略
  • 门票参考: 60元
  • 开放时间: 08:00~17:00
  • 建议游玩时间: 1小时
  • 旅游景区级别: AAAA
  • 所在地/隶属: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15号

概述

太清,道家渭天道,亦谓天空,传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太清宫是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廷熹八年(165年),后改为老子祠。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两宫占地872亩,各种建筑600余间,殿阁棋布,雄伟壮观,极盛一时。 "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东有老子牧牛场遗址,西有隐阳山遗址,中有九步井,至今仍存。大殿内供有老子塑像,殿侧立有高约1.5米,直径约25公分的铁柱一根,人称"赶山鞭",实为老子"柱下史"职务的象征。自"靖康之难"后,太清宫屡遭破坏,后又数度廛修。

历代扩建

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

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武后武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其规模相当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谒老子庙,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至今犹存,和太清宫及其所余历代碑刻一起,于1986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驻五百军士镇守太清宫。

唐末黄巢起义,太清宫毁于兵事。宋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洞宵二宫,规模比唐时有加,并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碑刻至今尤存。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至今保存完好。在这期间,太清宫盛极,来往不绝的不仅有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也常来此流连驻足。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珍贵诗篇。

靖康之乱给太清宫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建筑都毁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气大伤。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朝廷颁布保护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予以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碑刻今存。当时规模尚十分可观,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

元代末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

太清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

1997年,考古专家在太清宫发掘出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迹群。该遗址时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和河南省的多名考古专家一致认定,发现的大量祭祀器具证明历代祭老在太清宫、祭李母在后宫,同历代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从而载入史册,震惊海内外。1986年太清宫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胡耀邦、张爱萍、杨得志、朱镕基、国务院温家宝总理、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也先后游览了这块圣地。

道德经注碑

“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对道德经的释文,为文物之珍品。该碑位于太极殿前神道东侧,立于唐天宝元年,即742年,碑高3.7米,宽1.2米,厚O.36米,碑首为半圆型,首身一石,碑身四面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每面22行,满行51字,隶书字体,左右两侧为文人题咏。碑文内容为唐玄宗李隆基对《道德经》的释文。

一、这通碑是现存碑刻中最早的。从东汉桓帝时大臣边韶来拜谒老子立碑时算起,太清宫历史上有许多碑刻,因为年代的久远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绝大部分碑刻都毁掉了,只有极少数的碑刻留存了下来。这块碑刻是留下来的近20通碑刻中立碑年代最早的,太极殿前墙上的碑刻是元代的,神道东西两侧的碑刻为金代,清代的,而这块碑是唐玄宗时期的,距今已近1300年了。

二、这通碑是皇帝对《道德经》的注释文,是后世认识唐玄宗与老子《道德经》,唐朝与老子及道教关系的好教材。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注释《道德经》者有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几位,但以立碑和亲笔注释两种形式注解《道德经》的只有唐玄宗一人。

唐玄宗等几位皇帝注解《道德经》,为后人研究《道德经》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同学者、文人注解《道德经》不同的是,皇帝们注解更多的是从治国理政上去阐释。由几位皇帝注解《道德经》来看,《道德经》中含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思想。除了多位皇帝对《道德经》进行御注外,注解者中还有历朝历代的学者、官员、道士、儒家人士、法家代表、军等等,如唐朝的魏征著有《老子注要》,北宋王安石著有《老子注》、司马光著有《道德真经论》、苏辙著有《老子解》、赵孟颛著有《老子道德经》,明代李贽著有《老子解》,清代王夫之著有《老子衍》、纪晓岚著有《老子道德经校订》、严复著有《老子道德经评点》,至于民国以来名人注解《道德经》的更多了。

三、此碑还是了解太清官这个地方地质地貌的好教材。此碑建于唐朝,公元2002年以前,此碑在地面以上仅露碑头尺许,碑头大部、碑身、碑座都被埋入地下。而此碑初建时应建在地上,也就是说,1300年来,太清宫这个地方,地面整体增高了整通唐碑的高度。为研究这个地方的地质地貌和河流水患史提供了一个佐证。

这通唐碑历经1300年的风风雨雨,风雨剥蚀严重,碑文已有一半模糊而不可辨认了。即便如此,仍是文物中之珍品,即便从纯书法的角度讲,正文的隶书字体,也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太清官建祠1800余年来,历朝历代都在太清宫立有碑刻,除现存20通外。其它虽然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不存在了,但所幸鹿邑古县志尚录存有其它30余通碑刻的碑文。同地上现存碑刻相对应,是研究太清官兴衰史和道家、道教在历朝历代地位弥足珍贵的文献或实物。

讲到唐玄宗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唐玄宗皇帝亲笔御注《道德经》和唐高宗李治皇帝亲来老子生地谒拜之事也需要交代一下:

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伟大的皇帝,继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之后,他把唐朝带领到了极盛,即开元盛世,这主要是因他遵循老子的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一生都在关注、研究、推广、宣传老子,除了以上讲到的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一生中两次对《道德经》进行注释,又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皇帝的一个之最。以后还有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等皇帝注解《老子》,但都是注解了一次,而唐玄宗注解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皇帝50岁时,他总结前半生读老、拜老、研老心得,亲笔著下了《御注道德真经》一书。唐玄宗在为第一次御注写的序中指出:“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今兹绝笔,是询于众……”意思是,我每次在和大臣们一起简单用餐的时候,就常常询问和交流一些学习《道德经》的知识和心得,就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写下来,就这样,关于《道德经》的笺注就完成了。

第二次是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他70岁时,又写下了《道德真经疏》一书。也就是在这一年,久享歌舞升平的李唐王朝突遭巨变——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爆发。历经百年的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时期、武则天统治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时期)结束了,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也就是在这一年,在鹿邑发生了一件为整个唐王朝所注目,并令鹿邑载入史册的事。安史之乱爆发,国遭大难,万年雪崩,贵胄重臣,闻风鼠窜;可是真源(鹿邑古县名)县令张巡(南阳人),一介文弱书生,七品微官,却率千余猝合之众,扼敌要道,尽忠竭智,苦斗至死,用温热的血,写下了一曲名将赞歌。

正是由于张巡艰苦卓绝的孤军抵抗,阻止了安禄山军队南进的步伐,削弱了安禄山叛军的力量,也保住了唐王朝江淮以南一带,使朝廷财源不竭,为唐王朝重组力量提供了财源准备和时间准备,功劳至大。所以到唐宣宗李忱时,下令给功臣画像,供于朝廷,在这一次,真源县令张巡的名字得以位列众多重臣名将之间。

唐玄宗时期还有一件同鹿邑同老子有关的事。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即玄宗第二次注解《道德经》的头一年,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真源县令张巡在太清宫老子像前痛哭并率众誓师抵抗的头一年,大诗人杜甫来到鹿邑太清宫朝拜,并写下了1200字的《朝献太清宫赋》,并篆刻立碑于太清宫。该碑现已不存,但在清康熙年间尚存,只是碑文已模糊不清了。所幸《康熙鹿邑县志》上录有全文。

第二个需要记述的是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亲来鹿邑谒祖拜庭这件事了。

《旧唐书.高宗本纪》载,高宗皇帝于乾封元年“二月 己未,次毫州,幸老君庙,追号日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县内宗姓特给复一年”。同北宋真宗皇帝来老子生地祭拜比起来,国史书上记载要少一些,不过内容并不少。

据史料记载,高宗的这次离开长安东来拜祖是武皇后(武则天)提议的,而且是在游历泰山后来的太清宫。目的是拜谒祖庭和祖先,后世可以想象祭拜队伍和规模气势都应当宏大。史料载,高宗来鹿邑时百官仪卫,延长数百里,此说固有夸张成分,但祭拜之隆重热烈和规模之宏大 当是可以想见。这是唐朝时关于老子和其生地发生的几件大事。

金“续修太清宫碑记”碑

该碑立于金朝明昌二年,即公元1191年。中,是由前州学正胡筠撰文,陈知常书丹夏斌、王熙刻石。此碑位于太清宫太极殿前神道西侧,高2.2米,宽1米,厚0.27米,圆首,金续修太清宫记碑首身一石,下为龟蚨,首刻“续修太清宫记”六篆体字,碑文楷书28行,满行70字。全碑约1600余字,详细记载了太清宫的历史兴衰,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碑文的开头“亳之太清宫,即老子旧居也。今之太极殿,即老子降圣之地。殿之南有虚无堂,相传为老子讲经宴息之所。”非常详细地记载了老子故居的规模、太清官名称的变迁,宫内的建筑、树木等,是研究太清宫沿革的最好教材之一。只可惜因露天存放了八百余年,风吹雨淋,一些字迹已需仔细辨认才能看清,碑身也已裂缝。所幸古鹿邑县志对碑文记载清楚。

清“重修太清宫碑记”碑

该碑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即公元1685年,距今已320多年的历史。碑高2米,宽0.78米,厚0.22米,梯形碑首,同西侧碑一样,也是首身一石,下有碑座,为青石刻成。楷书碑文,满行55字。说的是周道圣等人捐款集资重修清重修太清宫碑记太极殿的事情。碑文内容开头是:“鹿邑东赖乡仙境,名日太清宫,有太极殿,老子居焉。”说太极殿就是老子故居。这块碑的末尾说,虽经我等尽力修缮,同唐宋之盛隆相比仅存什一于千百也。可见到康熙年间,太清宫的建筑同唐宋时期相比,已大不如以前了。

太清宫古迹

太清宫镇境内有关老子的名胜古迹众多:太清宫太极殿、望月井、铭碑、古柏、隐山遗址、先天太后之赞碑、洞霄宫、圣母殿、娃娃殿、赖乡沟等二十余处。太清宫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纪念建筑。

丹桂古柏

太清宫太极殿前两株古柏,就是有名的丹桂古柏。古县志记载:旧传有八桧,八株相对,每二株共一名,日丹桧,日纽桧……老子所植。现在二株最靠近太极殿,应为丹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因为是老子亲手所植,而老子又是李氏唐王朝的祖先,这八棵桧树又生长在李氏唐王朝的祖庭中,历朝历代官僚士绅和文人雅士在游览太清宫后,留下的诗词赋章中,对这八棵桧树多有记述。唐玄宗时毫州太守以桧树的叶制成片到京城进

丹桂古柏,老子所手植,西瘦东粗,旋转方向与阴阳鱼旋转方向相同,历来受到游客赞叹与神思献。玄宗皇帝为此专门下诏:“瑞木表灵,奇文自现。用彰大庆,以福洪图。配五德于易经,迎万叶于休运。宣城告谢,仍付史官。其桧片藏于内库,兼赐诸王宰辅及道众。”在此诏书中,玄宗称祖庭这几棵桧树为“瑞木”,下令将桧片在皇宫内库收藏,并赏赐诸王及宰相大臣和道众品尝。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也就这几棵桧树下过《玄元庙枯桧再生敕》。

这两株古柏又叫桧柏,当过亳州太守的欧阳修曾“于熙宁元年(1068)二月十九日,率僚属谒太清宫,周视八桧之异,窥九井禹步之奇,酌其水以烹茶而归”。可见欧阳修来时有八株。南宋陆游在游过太清宫后,在《老学庵笔记》一书中记道,鹿邑“太清宫多桧树,桧花开时,蜜蜂飞集其问,不可胜数。作蜜极香,而味微带苦。谓之桧花蜜。”《唐书》、《宋史》等正史,及地方史志中对古柏记载更多,这些记载足以证明此柏树之古老。

这两棵古柏,东西两株虽然一样高,但西面一株枝身扭结上耸,若虬龙盘旋,虽然肤剥干瘦,却又继生新枝,苍古葱郁,堪称绝奇。

为什么西边这株肤剥干瘦呢?据说唐朝建立之后,第二代皇帝李世民派大将军尉迟敬德来太清宫朝拜,尉迟敬德下马后去太极殿内烧香朝拜去了。他的卫兵把马拴到了这棵柏树上,马把树皮都啃掉了,但这棵古柏却没有死,依然顽强地生长着,见证着太清宫的风风雨雨。而马没有啃东面那棵,所以东面那棵长得苍郁挺拔,枝繁叶茂,巍巍壮观,树围要比西面那棵粗得多。西面一株的古雅袅娜之姿和东面一株的粗壮挺拔之态,以及赫赫高龄,历来受到了游客的赞叹与神思,被称为太清宫重要景观之一。

关于这两棵古柏,鹿邑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老子讲求道,讲求阴阳的和谐与统一,两株古柏一株为阴,一株为阳,而且这两棵树旋的方向是八卦图中阴阳两鱼旋转的方向。西面这株为阴,窈窕淑女,杨柳细腰,袅娜多姿,低着头正害羞呢!东面那株膀大腰圆的为阳,虎背雄腰,孔武有力。两株树是一对夫妻,互相吸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年同月同日生,当然愿意相偕到老了。

老子讲求阴阳,这院子中气场很重,连这两株古柏也受这种气场的作用。前些年,有人看到东面古柏上一树枝枯了,就用铁锯锯掉做小板凳用,发现树的年轮极像八卦图中的阴阳鱼。此人非常惊诧,觉得动了神物,赶紧到太极殿老君像前朝拜。这两株一大一小的古柏是老子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而在每株树上,甚至每一树枝上,他的思想体系都能得到印证。

树枝上的年轮极像阴阳鱼,而阴阳鱼鱼头又像鸟头,鱼身又像鸟身,当地老百姓又形象地称这两棵古柏为“鸟柏”。这两株古柏同太清宫一样古老,是太清宫沧桑历史的见证。

铁柱

铁柱,群众俗称为赶山鞭。鹿邑县有两根这样的铁柱,一根在太清宫, 还有一根在另一座纪念老子的遗迹老君台上。实际上,太清官的铁柱与老君台上的铁柱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也并非群众传说的赶山之鞭,而是柱下史之柱,是纪念老子之物。据《光绪鹿邑县志》记载:“这根铁柱高八尺,围尺有八寸,旧志谓为唐时旧物。”经测量,铁柱地上高度为4.3尺,周围0.8尺,与古县志记载完全一致。老子当时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而守藏史的任务是替周朝管理图书,并负责记述周天子上朝时颁发的旨令和处理国家公务的情况。按照规矩,群臣上朝拜贺,以及君臣一起在朝堂上议事时,大臣们是不能坐着的。作为记述天子言行的史官老子也不例外,可长时间的站着书写文字的确太累人了,所以周天子就特旨恩准,在朝堂内树个铁柱子,让老子倚在上面写字。这样既减轻了老子记述的劳累,又表示了对史官的尊重。天子上朝议事,老子倚柱记录,铁柱成了老子专用之物。当然,这里面大约也含有苍天厚土,定于一柱之意。所以后人就称担任守藏室史官的老子为柱下史官。

鹿邑太清宫有铁柱,老君台有铁柱,国内外凡是供奉老子的宫观都有铁柱。铁柱已成为纪念老子的标志。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对老子顶礼膜拜, 就把柱下史之柱缩小为发簪,插在发髻上,以示尊重。道士的发簪与这根铁柱的形状十分相仿,只是一个大一个小而已。

这根高八尺的铁柱,地上约4_3尺,但无论人们怎样晃动,很多人往外拉也拉不出来,终于有一天,人们挖这根铁柱,发现铁柱下端有一个孔,孔内插有一根长长的横铁柱,难怪人们晃不动拔不出了。

《光绪鹿邑县志》上记载这根铁柱是唐时旧物,如此算来有1300年的历史了。如此一根铁柱地上部分整日风吹雨淋,地下部分是潮地湿土,经1300年而不锈不蚀,除了感叹铁质之特殊以外,就是感到这是老君爷所专用之神物了。

群众还叫这根铁柱为赶山鞭,鹿邑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在远古时期,鹿邑这片地方并不像现在这样一马平川,道路纵横,而是山川连绵,峰峦重叠,树高林密,遮天蔽日,云蒸雾绕。鹿邑有一座叫做隐羊山的大山,就在老君所住的村子前边。山北数十里之内很少见到阳光,而且山路崎岖,出行很是不便。住在此地的百姓深感不便,吃尽了苦头,人人都盼着把山除去,怎奈力不从心。所以年复一年,大山依旧,人们只有望山兴叹而已。

老子李耳,自幼聪明睿智,各种学问一触即通。饱学之后,即游历名山大川,修仙学道,很快便悟彻妙理,道法贯通,可预天地之造化,能知日月之玄机。

一日老子游历还乡,众人便向他请教移山之事。老君夙志为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于是慨然应允乡亲所请。他上山采来五色石,支起八卦炉,生起无名火,把五色石装在炉中烧炼。

你想老君的八卦炉是何等厉害!如此八卦炉,老君一直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炉内铁水滚了九九八十一次。他把铁水倒入土范之内,铸成了一根赶山的铁鞭这铁鞭长有丈四,粗如碗口,乌黑发亮,重达万斤。老君抓起挥了几下,势若蛟龙搅海,虎啸山岗,只听风声呼呼,震得远山如沉雷划空,久久不息。于是老君便吩咐乡亲们相互转告.到赶山之日,要家家闭户,三天三夜不得外出。

到了那天,老君手举铁鞭,运足神力,念动真言,一鞭打了下来,只听得山崩地陷般一声巨响。响声起处,狂风大作,山石飞舞,遮天蔽日。大风刮了三天三夜,才把山石树木全刮进了东洋大海。第四日早晨,乡亲们在室内看见从门外射进道道金光,耀眼夺目,便纷纷开门观看。呀!四面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于是大家雀跃欢腾,欢声雷动。等大家冷静下来,想起来去感谢老君时,老君已经不知何往,只见他的宅下还有一个小山包。但面积不大,广可六、七亩,高仅十余丈。它就是今日的隐羊山遗址。隐羊山,又叫隐山,取隐于老君宅下之意,还是托了老君故宅的洪福,才没被赶走。众人见老君大门前扔着半截铁鞭,这是因为老君赶山时用力过猛,铁鞭从中震断,上半截飞到了县城东门里,下半截就随手扔在了门外。从此,鹿邑成为一片良田沃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富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老君就在他的故宅兴建了庙宇,并在大殿前把半截铁鞭竖立了起来,以示不忘老君赶山之德。另一截也被人们竖在了县城里老君台上。直至今日,人们仍呼其为赶山鞭。据说,东海内的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即为老君鞭下所驱之物。

望月井

现存的这口井叫望月井。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风清月圆之时,天上一轮明月正投影于水望月井(拍于上世纪十年代)井中央,正应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古诗意境。而其它水井,即使是这附近的农民饮水用的几口井,也看不到这样的奇观。至于说为什么只有这口井能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见到水中月而其它水井见不到,是因为古代人地理知识之精和设计构思之奇,而老百姓则认为是老君爷显灵了。望月井南面约20米处,原来有一座牌坊,是台北板桥太清宫主持庄正郎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数度率台湾教众飞越海峡来鹿邑谒祖寻根后募捐修建的。它表明台湾民众对祖国根的文化的认同,它是两岸道教l司根同源互相交往的明证。2004年,因太清宫景区整体开发的需要,这座由台北教众捐资兴建的牌坊被拆掉。

元“太清宫执照碑”

元朝著名道士邱处机被元朝皇帝尊称为国师,因为受邱处机地影响,元朝皇帝对汉文化特别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十分尊崇,作为少数民族地元朝皇帝统一中原不久,就下了两道圣旨对道家思想地发祥地太清宫进行保护。镶嵌在太极殿正墙西侧的这块石碑是元朝中央政府于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五月一日颁布的太清宫执照碑。该碑高0.6米,宽0.9米,碑文为楷书,满行13字。

碑文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颁给的;二是规定了太清宫所属界地的大小,即“每一面宽壹拾里,肆面计肆拾里”,按现今计算,每面宽10里,就是5公里,也就是说太极殿周围25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属太清宫宫观所有;三是规定了这25平方公里内的所有田地、园果树木尽归太清宫宫观所有,诸人不得争执;四是说明南北宫(太清宫和洞霄宫)以会仙桥为界。

在老子生地的历史上,有许多碑刻,这块碑虽然不大,但价值很高,它以元朝中央政府令的形式规定了太清官的大小及上面土地园木果树的不可侵犯性。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非常重要的地方,如皇帝老家、皇帝祖陵等,皇上才颁布这样的诏令,更何况是少数民族蒙古族皇帝忽必烈颁布的,足见太清宫在即便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的地位仍然是非常高的。

附碑文:

宣差顺天府河南等路,□□□上司文字,统领各万户军□□□其立亳州其间,有(空六字)掌教李真人,为亳州西有圣祖太清宫观,经值兵革三十余年,殿宇崩塌,圣像毁坏,此上差隐真大师提点石志玉等前来,已蒙施与本宫为常主,及出榜禁约诸色人等,普不得非理骚扰侵犯,外有北京张真人等钦依(空七字)海都太子令旨前来重修,见行搬运木植,准备兴工,所有已施为主,执照未蒙给气照验事准告使府,相度 太清宫现古迹钦依,太子令旨将已施 (空七字)太清宫地面每一面宽壹拾里,四面记四拾里,于内应有底园果树木养种田地一切等物,尽行施与,为赡宫常主。南北宫以会仙桥为界。诸人不得争理。所有执照合行出给者,右付知宫李志秘收执准此。

其中【为亳州西有圣祖太清宫观】更是突出了老子故里太清宫在亳州之西即鹿邑太清宫铁的事实。

元“太清宫圣旨碑”

镶嵌在东墙上的这块碑是元世祖忽必烈皇帝为保护太清宫颁布的,叫“太清宫圣旨碑”,这块碑高0.6米,宽0.96米,青石刻成,碑文为楷书,满行为12字。忽必烈皇帝的这道圣旨公布于他当皇帝的第二年(中统二年),即1261年,此碑现保存完好。碑文中:“皇帝圣旨,元圣旨碑拓片,再次宣布太清宫属皇家所有……令旨:使臣军马,宫观内不得安下,所有栽种树木,诸人不得采斫,专与皇家告天祝寿……仍仰张拔都儿常切护持太清宫,令住持道众更为精严看诵。”

这是忽必烈继当皇帝第一年立“太清宫执照碑”之后,第二年再次为鹿邑太清官颁旨立碑。忽必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而且是一位少数民族皇帝,在登基当年和第二年就连发两道关于太清宫的圣旨并立碑,这本身就说明了少数民族元朝统治者对汉文化,对老子博大精深思想的认知,同时也是对老子以及太清宫地位的肯定。忽必烈皇帝不只下诏在太清宫立了两块碑,还写下了《元世祖御旨老子赞》文,并命人刻碑立于太清官,可惜因年代久远,此碑已不存在。所幸《光绪鹿邑县志》上录有全文:

大哉至道,无为自然,慎始慎终,先天后人。

含光默默,永劫绵绵,东启尼父,西化金仙。百王取则,界圣信传,众教之祖,玄之又玄。

这两道圣旨碑和忽必烈对老子的赞文为后世研究元初太清宫的历史与沿革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从而也使得这两块碑成为太清宫历史上最重要的碑刻之一。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探寻城市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如您还未注册,可点击注册>>,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知识文章
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中国十大著名道观-宫观洞府 国内出名的道教宫观有哪些
道教是发源于我国的传统宗教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两千年。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我国各地都留下有不少的宗教痕迹,道观便是其中最为重要...
中国十大最古老的道观盘点 国内建造时间最长的重点宫观
道教宫观,自唐代以来遍布全国名山大邑。历经各代,有兴有废,现在遗存的宫观大多正在修复,成为旅游业的胜地,其中有些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宫观。那么你...
中国道教宫观榜单 国内十大道观排行榜 全国各省市道教场所汇总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东汉时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讲究让人真正领悟现世的欢乐。道观是道教修炼的地方,你知道中国有哪些道观吗?中国著名...
MAIGOO原创 道教古观 宗教建筑 宗教场所
5.1万+
道教重点宫观排名 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名单
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是由中国道教协会提出、国家宗教事务局确定并于1983年4月获国务院审批同意的21间道教宫观。那么这21间道教重点宫观有哪些呢...
中国十大全真派道观 道教全真十大丛林庙
全真派是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遗教、秉东华演教、承钟吕传教,开宗于辅极帝君王重阳。其中西安重阳宫、山西永乐宫、烟霞洞全真三大祖庭之一。那么道教...
中国十大正一派宫观 道教正一派十大子孙庙
正一派又叫正一教,正一道,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那么道教正一派宫观有哪些呢?本...
MAIGOO原创 宗教建筑 中国十大 宗教场所
5.1万+
中国十大道教宫观宫观洞府 道教的名山名观有哪些 名山道观盘点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则是道士们用于修炼的场所。自古以来,道教人士便十分重视自身的修道,以求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修炼场所的...
MAIGOO原创 道教古观 宗教建筑 宗教场所
1.4万+
北京十大著名道观 北京十大知名道教宫观 北京有名的道观推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中国以及北京的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道观是道教的宗教活动场所,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北京不仅有许多佛家寺庙,而且还...
MAIGOO原创 北京景点 北京市 宗教场所
8.3万+
河北十大著名道观排行榜 河北十大知名道教宫观 河北有哪些出名的道观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
辽宁十大著名道观 辽宁道教宫观有哪些 辽宁十大有名道教场所盘点
在辽宁著名的道教有沈阳太清宫、千山无量观、沈阳市蓬瀛宫、大连天后宫、大连响水观、普庵观等,其中沈阳太清宫是东北著名的道教全真十方丛林,千山无...
上海十大著名道观 上海的道教宫观有哪些 上海有名道教场所推荐
上海道教历史上都比较讲究正宗的师承,在信仰上也能遵守道教神谱的基本规定,以三清、玉皇、四御为主神系列。同时上海的道教又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联...
福建十大著名道观 福建10大知名道教宫观 福建有名的道观在哪里
福建道教源于秦汉,盛于唐宋。在中国道教尚未正式形成之时,早期道教的方仙道、黄老道已经活动与福建。那么你知道现在福建哪里有道观吗?本文MAIg...
MAIGOO原创 福建省 福建景点 宗教场所
3万+
新疆六大著名道观 新疆6大知名道教宫观 新疆出名道观排行榜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随着文化的传播而在新疆扎根。自其传入新疆迄今,它虽没有成为新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但却是新疆汉族主要信仰的宗教之一...
MAIGOO原创 新疆 新疆景点 宗教场所
1.6万+
河南十大著名道观排行榜 河南有名的10大道教宫观 河南著名的道观有哪些
道教祀神和做法事的处所,称作道宫或道观。道教活动场所主要称谓有宫、观、庙,还有院、殿、祠、堂、坛、馆、庵、阁、洞、府等称谓。河南各地,分布着...
广西十大著名道观 广西的道观有哪些 广西道教宫观盘点
广西有哪些道教宫观?白石山三清观、经略台真武阁、罗丛岩古雅道观、宾阳白鹤观、梧州白鹤观……其中,白石山三清观是“广西第一观”,也是著名道观,...
山东著名道观有哪些 山东最有名的宫观排行
山东半岛的特殊地域环境,使得这里自先秦以来,便盛传神话传说。作为道教发祥地及重要策源地之一,著名的全真七子都为山东人,山东也因此诞生了独具特...
MAIGOO原创 山东景点 山东省 道教古观
3.9万+
黑龙江十大著名道观 黑龙江十大知名道教宫观 黑龙江有哪些出名的道观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
吉林省十大著名道观排行榜 吉林十大知名道教宫观 吉林省有哪些出名的道观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
天津十大著名道观排行榜 天津十大知名道教宫观 天津比较有名的道观有哪些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
广东著名道观有哪些 广东道教宫观名单 广东有哪些道观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