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笔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毛笔制作流派,发端于战国时期(左家公山楚墓出土实物),元明时期形成与湖笔并立的制笔体系。其核心工艺为'杂扎法'笔头制作技艺,采用东北羊毛、黄鼠狼尾毛等原料,经120余道工序手工制成兼毫笔、水笔等特色品类。民国时期长沙南阳街曾聚集70余家笔庄,产品远销西南各地。现有杨氏毛笔庄、岳州笔庄等传承单位,岳州笔制作技艺于2023年入选市级非遗。
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管毛笔(长18.5厘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制笔实物佐证。唐代长沙窑已具备规模化制笔能力,明清时期形成'锋长腰细'的典型制式。清光绪年间长沙南阳街发展为制笔产业聚集区,'彭三和''王文升''余仁和'等笔庄并存。
1938年文夕大火致使长沙笔业遭受重创,仅存杨氏毛笔庄等少数作坊延续技艺。民国时期长沙南阳街曾聚集17家笔庄,与湖笔齐名。2023年岳阳市确立'岳州笔制作技艺'为市级非遗项目,标志着湘笔进入体系化保护阶段。
采用分层杂扎工艺,将狼毫、羊毫、阉鸡颈毛按比例混合,通过水盆齐毛、草木灰吸水等工序制成'肚大锋齐'的笔头。核心工序包含:
毛料处理:经石灰水脱脂、日光曝晒
笔头塑形:运用梳、齐、压、捆四法定型
笔杆加工:选用湘妃竹进行烘烤校直
与湖笔分层扎毫工艺相比,湘笔杂扎法使笔锋更具弹性,适宜书写篆隶书体。产品需达到'尖、齐、圆、健'四德标准,单支毛笔制作周期约15天。
杨氏毛笔庄第三代传人黄希林(1949年生)坚守传统工艺,2024年仍保持年产2000支手工笔的产能。岳阳楼区岳州笔庄传承人易星亮父子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2023年产量突破3万支。主要传承举措包括:
开设非遗研学工坊,与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合作培养传承人
开发'如玉''甘润'等新式笔杆产品
运用短视频平台演示制笔工艺
岳州笔作为湘笔核心分支,承袭宋代'衡州笔'制作传统。其特色产品"洞庭秋月"兼毫笔采用:
笔头:东北羊毛与黄鼠狼尾毛
笔杆:湘妃竹
装饰:牛角镶嵌工艺
该品类笔锋蓄墨量达1.2毫升,适用丈二匹宣纸书写,2023年占据湘笔总产量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