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一期工程建设占地面积212106㎡,总投资概算为41318.43万元(人民币)。
园区以中线工程走向一线串珠,将沿线12个受水区知名景点,包括许昌的三国胜迹、南阳的医圣祠、焦作的云台山、安阳的殷墟遗址、天津的大沽口炮台、北京的四合院、回音壁、前门等景观按照一定比例微缩建设。
除此之外,园区入口设计了移民纪念广场。调水过程中的倒虹吸工程、穿黄工程、湍河渡槽工程等11个重要技术节点工程也将融入其中,为游客科普水利知识。
2024年12月12日,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之际,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联合北京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邀请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明渠纪念广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人孙然围绕南水北调工程进行授课,引导同学们为守护清澈水源、共护河湖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京累计调水超100亿立方米,其中70亿立方米用于城市生活用水,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人。孙然介绍,北京人饮用或使用的每三杯水中,便有两杯是南水。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创下了数个“世界之最”,其难度可见一斑。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一系列勘测、规划和研究,在分析比较50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三条调水线路中,中线工程在解决城市供水、兼顾沿线农业用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取水,沿京广铁路西侧一路北上,途经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解决了沿线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缺水问题。
令人惊喜的是,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的助力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即陶岔渠首的水位,比终点团城湖高出约100米,这一高差使得南水一路北上自流进京,极大降低了输水成本。
为将“南来之水”输送至千家万户,北京目前已沿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形成一条长达107公里的地下输水环路,实现了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联调、闭合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