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陶瓷膜工作原理
一、核心原理:筛分效应
陶瓷膜是一种具有连续多孔结构的无机膜,其内部布满孔径均匀的微孔(通常 0.01-10μm,可分为微滤、超滤等类型)。当混合物(如含颗粒的污水、乳液等)在压力差的驱动下流过膜表面时,小于膜孔径的组分(如小分子溶液、溶剂)可以通过微孔,成为 “透过液”,大于或接近膜孔径的组分(如悬浮颗粒、大分子胶体、细菌等)被截留,留在膜的进料侧,成为 “浓缩液”。这种基于孔径大小的分离机制,类似 “筛子过滤”,是陶瓷膜最主要的工作原理。
二、驱动动力:压力差
陶瓷膜的分离过程需要外界压力驱动,以克服膜的阻力和溶液的渗透压,使目标组分透过膜孔。常见的压力来源包括:
进料侧加压:通过泵对进料液施加压力(通常 0.1-1MPa),使液体向低压侧(透过侧)流动;
透过侧减压:在膜的透过侧抽真空,形成压力差(适用于低粘度体系)。
三、辅助分离作用
除了筛分效应,陶瓷膜的材料特性(如表面电荷、化学惰性)还会产生辅助分离作用,增强分离效率:
物理吸附:陶瓷膜的表面(如氧化铝、二氧化钛)通常带有羟基(-OH)等活性基团,可通过范德华力、氢键等吸附某些特定组分(如有机物、重金属离子)。
化学排斥:若膜表面带有电荷(如陶瓷膜在水中常带负电),会对同电荷的组分产生排斥作用。
亲疏水性调控:通过改性(如表面涂覆疏水材料)可调整陶瓷膜的亲疏水性,适用于特定体系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