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刺绣是湖北省荆州市的民间刺绣。荆州民间刺绣的技艺和作品充分展示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浪漫主义特点,其色彩搭配、构图和纹样都充满了神话色彩,反映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特色。这项技艺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对于研究楚文化和古代纺织技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荆州刺绣是湖北省第四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荆州民间刺绣传承人是汪宣珍,自小学习刺绣,并在荆州博物馆的参观中深受楚国宫廷刺绣作品的启发,从而开始了她的楚绣传承之路。汪宣珍师从省级非遗项目民间绣活代表性传承人王孝珍,并在王孝珍的指导下,快速掌握了荆州民间刺绣的技艺,成为市级楚绣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传承这项技艺,汪宣珍还组建了一支15人的刺绣队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荆州一带的刺绣水平即达到很高水平。誉为"丝绸宝库"的马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丝织物,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刺绣工艺品。
秦汉后,继承楚国刺绣的传统,针法发展为直针、铺针、辫针等种类,色线掺和镶嵌更加成熟。
唐代蚕桑业发达,出现规模较大的刺绣业,成为古代汉绣三大中心之一。
明清时,应朝仪、宗教、戏剧等方面需要,荆州与汉口并列为湖北省两个刺绣基地。
近现代,仍属汉绣中心地区。以绣局、绣货铺联络民间汉绣艺人进行加工,以大型堂彩最具特色,题材有"一百单八将"、"郭子仪拜寿"、"群仙祝寿"等。中型绣品有轿帘、桌帏、椅垫、围鼓担顶篷等,题材有"八仙过海"、"连升三级"、"麒麟送子"多种。小型绣品多为服饰,花型有龙凤、鸳鸯、花卉等,色彩艳丽,神情生动。现代汉绣绣局集中在荆州古城内便河桥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