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的十大石窟 NO.1
西北十大著名景点 NO.6
甘肃十大景点 NO.2
世界十大著名石窟 NO.1
世界十大著名古建筑 NO.1
中国十大卧佛睡佛 NO.11
中国十大最美古建筑 NO.21
西北十大最美景点 NO.16
国家地理最美十大佛教石窟 NO.1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石窟 NO.1
甘肃省十大城市名片 NO.1
亚洲建筑十大未解之谜 NO.6
中国古建筑未解之谜 NO.7
中国十大自驾游必去景点 NO.6
中国十大民族古风最浓的景点 NO.11
甘肃十大最值得去的景点 NO.1
甘肃十大寺庙 NO.1
酒泉十大景点 NO.1
国内十大不准拍照的景点 NO.2
中国十大千佛崖千佛洞 NO.3
中国十大世界文化遗产 NO.4
中国历史上十大震撼世界的工程 NO.8
中国十大弥勒菩萨像 NO.8
甘肃十大之最汇总 NO.1
西北地区十大标志性建筑 NO.2
西部地区十大标志性建筑 NO.3
甘肃十大地标建筑 NO.1
甘肃十大最适合看雪的地方 NO.4
甘肃国庆旅游10个必去的地方 NO.6
中国十大历史遗迹 NO.8
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较大、内容较为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第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小则10余厘米。
洞窟编号第96号,初唐(618~705)。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
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因此三层楼也是为数不多的窟中窟。
其中,第十七窟(晚唐,848~906)又名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晚唐。原为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bian(去声,上"巩"下"言")的影窟。十一世纪初叶,由于战乱等原因,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秘藏于此,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随着时间的流失,封门之事渐渐被人遗忘……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这一秘室被道士王圆簶在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但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及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纷至沓来,他们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古文献资料近四万件。
敦煌遗书,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到了四世纪到十一世纪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等各领域。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始建1992年并于1994年落成的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坐落在大泉河东岸与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东西相望,占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它是一座国内独一无二的设备齐全功能完备的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机构。它为海内外游人不断提供一道又一道敦煌文化大餐----视觉的盛宴。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扩充展览依然分为三个展区:第一展区展出八个开凿时代不同,洞窟内容丰富,保存完整,洞窟壁画与彩塑精美、洞窟型制各异的原大复制洞窟,它们是敦煌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第275窟、西魏的第249窟和第285窟、隋代的第419窟和第276、初唐的第220窟、盛唐的第217窟、元代的第3窟。第二展区同时展出两个主题展览陈列。第三展区是机动展区,现在展出的是一个主题为《雪域 天界 佛土》的藏传佛教青铜造像展,展出展示了几十件铸造工艺精湛,造型艺术华美,民族特点鲜明的青铜佛像、菩萨像,佛事用具和法器等。是藏族同胞长期从事佛教佛事活动中,集藏、汉、尼泊尔、印度于一体的,所创造的独有的民族佛教艺品之精华,是藏传佛教独特神韵之体现。
藏经洞陈列馆位于莫高窟南区北端三清宫内,藏经洞(17窟对面)。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王道士用私售藏经洞文物和募捐所得重建位于藏经洞对面的道观,号“三清宫”。由于年久失修,于2000年落架修缮,辟为藏经洞陈列馆,仍保持有原建筑的材料、结构和风貌。馆内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和藏经洞出土文物的复制品生动形象的展示了藏经洞封闭、发现和文物流散的历史以及藏经洞文物的内容及其珍贵价值。
院史陈列馆位于九层楼右前方。原为清代的两座佛教寺庙---雷音寺(中寺)和皇庆寺(上寺)。1944年莫高窟收归国有,在此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为研究所工作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近年经过敦煌研究院原状修缮加固,于2004年辟为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馆内设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张大千展室以及敦煌研究院创始人常书鸿先生故居,以实物、历史照片、专家手稿、出版物、绘画复制品等展现了敦煌研究院60多年几代人无私奉献、艰辛创业的历程,以及莫高窟保护、研究、弘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淡季票价
观看主题数字电影《千年莫高》、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乘坐往返莫高窟交通车辆,以25至30人一组配备专职讲解员,参观莫高窟12个开放洞窟。免费参观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敦煌藏经洞陈列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敦煌研究院美术馆等(因场馆维护等原因,以实际开放为准)。
全价票:140元/人·次(莫高窟90元+莫高窟数展中心40元+往返莫高窟交通费10元)
外宾票:160元/人·次(含20元外语讲解费)
优惠票:票价95元/人.次(莫高窟半价优惠门票价格45元+莫高窟数展中心40元+往返莫高窟交通费10元)
特种优惠票:票价20元/人·次(莫高窟免费参观+莫高窟数展中心免费参观+往返莫高窟交通费10元+洞窟讲解费10元)
免费参观:4周岁以下儿童(不含4周岁)费用全免。
旺季票价
观看两部数字电影,乘坐往返莫高窟交通车辆,配备专职讲解员,参观莫高窟8个开放洞窟
全价票:票价238元/人·次(莫高窟180元+莫高窟数展中心48元+往返莫高窟交通费10元)。
优惠票:票价148元/人·次(莫高窟半价优惠门票价格90元+莫高窟数展中心48元+往返莫高窟交通费10元)。
特种优惠票:票价20元/人·次(莫高窟免费参观+莫高窟数展中心免费参观+往返莫高窟交通费10元+洞窟讲解费10元)。
免费参观:4周岁以下儿童(不含4周岁)费用全免。
旺季(4月1日-11月30日):7:30~18:00
淡季(12月1日-次年3月31日):9:00~17:30
出租车:市区打车前往数字展示中心大概9公里。
公交车:请前往丝路怡苑大酒店斜对面乘坐12路公交车。
榆林窟亦名榆林寺、万佛峡、上洞子,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城南月72公里的南山峡谷中,因榆林窟河水从峡谷中穿流而过,两岸榆树成林,石窟因此得名。其精美的壁画艺术,在中国唐代至元代的佛教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保存的西夏和元代的壁画,别具特色,独树一帜。
榆林窟现存洞窟43个,其中:唐代4个、五代8个、宋代13个、回鹘1个、西夏4个、元代3个,清代10个,共有壁画5200平方米,彩塑259多身。
由于榆林窟与莫高窟地域相连,营建历史、石窟建筑、彩塑以及壁画的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又基本相同,并同属“敦煌石窟”这一艺术体系,故被称作莫高窟的“姊妹窟”。
西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之一,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南约35公里的断崖上,前临党河。因其位于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及古敦煌城西,故名。窟区东起南湖店,西至今党河水库,全长2.5公里。始建时代不详,1941年张大千曾对西千佛洞进行编号,共有19号。后来敦煌研究院对西千佛洞进行重新编号,共有22窟,并在《中国石窟安西榆林窟》(199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正式发表了新的编号。
现存洞窟中最早为北魏窟。西千佛洞窟群现存洞窟中,北魏窟1个,北周窟3个,隋窟2个,初、盛唐窟3个,中唐窟1个,五代窟1个,沙州回鹘窟3个,西夏、元窟2个,时代不明者2个。其中第1窟至第16窟位于今党河水库东侧约1公里处,余3窟位于南湖店之北。现存彩塑34身,壁画800余平方米。
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21年10月,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敦煌石窟营造及其历史过程,敦煌的悠久历史,当地有影响的世族与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围民族与西域的关系,在历史中没有或很少记载。敦煌石窟有成千上万个供养人画像,其中有一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能够了解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
本生、佛传、福田经变、弥勒经变、宝雨经变、楞伽经变及供养人题记,可帮助了解古代经济生活的状况。
法华经变、涅槃经变提供了古代军队操练、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战图,及兵器装备的宝贵形象资料。
敦煌壁画中保存有属于体育属性的资料,如骑射、射靶、马技、跃马、相扑、角力、举重(举象、举钟)、奕棋、投壶、武术、游泳、马球、蹴踘等。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大都是佛教内容:如彩塑和壁画的尊像,释迦牟尼的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各类经变画,众多的佛教东传故事画,神话人物画等,每一类都有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还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可帮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等。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
从中国绘画美术的门类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历史,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的特点,都可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史、山水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特别是保存了中国宋代以前即10世纪以前如此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所未见的。
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洞窟达200多个,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乐队有500多组,吹、打、拉、弹各类乐器40余种,共4500多件。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也有曲谱和其它音乐资料。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展现了近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面貌。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
敦煌石窟大多数洞窟的壁画中几乎都有舞蹈形象。有反映人间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舞乐场面和舞蹈形象,如西域乐舞、民间宴饮和嫁娶舞乐;有经变中反映的宫廷和贵族燕乐歌舞场景;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飞天的舞蹈形象,供养伎乐等。还有藏经洞保存的舞谱及相关资料。舞蹈艺术是无法保留的时空艺术,古代的舞蹈形象,现代人已知之甚少,就敦煌石窟舞蹈形象的珍藏而言,堪称舞蹈艺术的博物馆,保存了无数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代表了各时代舞蹈发展的面貌及其发展历程。
敦煌石窟艺术中有十分丰富的建筑史资料。敦煌壁画自十六国至西夏描绘了成千成万座计的不同类型的建筑画,有佛寺、城垣、宫殿、阙、草庵、穹庐、帐、帷、客栈、酒店、屠房、烽火台、桥梁、监狱、坟莹等等,这些建筑有以成院落布局的组群建筑,有单体建筑。壁画中还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部件和装饰,如斗拱、柱坊、门窗、以及建筑施工图等。长达千年的建筑形象资料,展示了一部中国建筑史。可贵的是,敦煌建筑资料的精华,反映了北朝至隋唐四百年间建筑的面貌,填补了南北朝至盛唐建筑资料缺乏的空白。此外,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800余座洞窟建筑,五座唐宋木构窟檐,以及石窟寺的舍利塔群,都是古代留存至今的宝贵建筑实物资料。
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在壁画上不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动情景,还留下了宝贵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资料。他们有牛、马、驼、骡、驴、象、舟、船、车、轿、舆、辇等。常用的交通工具车辆类型各异,牛车有“通幰牛车”、“偏幰牛车”、敞棚牛车,马车有驷车、骆车,还有骆驼车、童车、独轮车等,特别是保存了中国为世界交通工具做出独有贡献的独轮车、马套挽具(胸带挽具和肩套挽具)、马蹬、马蹄钉掌等珍贵的图像数据。
隋至西夏的尊像画、药师经变中的佛、菩萨、弟子手中及供桌上绘画了玻璃器皿,有碗、杯、钵、瓶、盘等器型,它们呈透明、浅蓝、浅绿、浅棕色,器型、颜色与纹饰表现出西亚萨珊风格或罗马风格,说明了这些玻璃器皿是从西亚进口的。壁画不仅反映了古代玻璃工艺的特点,还反映了中西的玻璃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