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是由周轶君执导的纪录片;该片共6集,于2019年8月28日上线优酷视频。
该片讲述了战地记者出身的周轶君兼任导演和主持人,一集走访一个国家,探索过日本、芬兰、印度、英国和以色列,最后回到中国,探寻教育的传统和未来。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探寻的旅途上,轶君同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也经历了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的旅程。
出品人 樊路远、周轶君
总策划 干超
总监制 张伟
监制 屈楚、谷力、赵勃、张伟
制片人 周轶君
导演 周轶君
主持人 周轶君
脚本 周轶君
摄影 费嘉润、刘一森、Juan qi an
录音 木村健太郎
制片 柴波、马研
剪辑 李偲扬
后期 马壮
调色 梁海华
音编 顾乐章
统筹 周轶君
获奖时间 获奖名称 获奖方 获奖情况
2020年1月17日 2019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纪录片奖《他乡的童年》摄制组获奖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揭开了“他乡的童年”不够完美的另一面,当然不是以“国情论”来掩盖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种“比坏逻辑”——别人还不够完美,所以我们的不完美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纪录片的目的,不是抬高他人、贬低自己,而是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教育的其他可能,并思考是否能够能所用。(澎湃新闻评)
纪录片里展现的“他乡”,有四个是发达国家,片中所展现发达国家的教育,有的也偏向于精英教育,比如日本的藤幼儿园、英国的私立学校。有一种观点认为,《他乡的童年》选材比较片面,只呈现了“他乡”教育好的一面,缺乏批判性。(新京报评)
该片于2018年9月,开始筹划拍摄。该片共6集,在这部纪录片里,周轶君走访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探寻教育的传统和未来。
被称为教育强国的芬兰,居然不让孩子考试而且也没有学区房?
在拍摄期间,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在拍完第一集芬兰篇后,之前的投资方就没有再投钱,周轶君面临着要不要放弃这个项目的抉择。芬兰的教育氛围给了周轶君很大的触动,她最终决定坚持拍完这个片。
周轶君在以色列拍摄即便做过可行性调研,在拍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状况,原本交流过的公立学校同意拍摄,后来又反悔。在后期制作期间,平台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比如原本播出的第一集是芬兰篇,在接受平台建议后调整为了日本篇。
在拍摄中周轶君切身感受到日本社会对规则的重视,当天拍摄幼儿园员工做午餐的环节中,因需要临时补录镜头,被园方拒绝,原因是提出拍摄申请的时候没有提及这件事。
周轶君与摄制组去的卡拉卡提村到处是土房,在教室里,三五个孩子聚集在一台电脑边自学。他们不认识英文,还得学习怎么读英文。
该片导演周轶君表示,不太可能采取纯观察的拍法,“在国外拍摄,时间成本不允许,而且国外的幼儿园不会接受这样跟拍的方式。”
该片导演周轶君坦言,在第二集里的情绪流露,当时犹豫过要不要把这段剪进纪录片,后来还是剪辑师一锤定音。她是典型的中国家长,经历的教育和大家都一样。能感动她的,相信也会让观众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