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塞奥河国家公园位于秘鲁北部安第斯山脉,1990年与1992年分两阶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该公园总面积约274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覆盖热带云雾森林生态系统,曾在此重新发现被认为灭绝的黄绒毛猴种群。2025年考古学家通过激光雷达技术发现百余处查查波亚文明古建筑群,揭示该地区作为前西班牙时期文明遗址的重要地位。2022年起当地社区通过生态旅游培训计划,逐步开发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结合的旅游项目。
公园核心区海拔介于1500-4200米,形成独特的垂直气候带分布。热带云雾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83%,保存着安第斯山脉东部罕见的完整生态链。2020年监测数据显示,区域内分布有超过500种维管束植物,其中47种为当地特有种。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绒毛猴(Oreonax flavicauda),该物种曾被认为在20世纪中期灭绝,1983年科考团队在此重新发现稳定种群。截至2017年,公园内已记录到包括安第斯眼镜熊、美洲豹在内的128种哺乳动物。
2025年考古团队通过LiDAR扫描技术,在Gran Pajatén遗址周边新发现112处前哥伦布时期建筑遗迹。这些遗址展现出查查波亚文明特有的圆形石构建筑特征,部分遗址通过石质道路与Gran Pajatén遗址形成关联网络。目前发现的30余处古迹中,仅Gran Pajatén遗址完成三维数字化建模,相关研究成果在利马艺术博物馆永久展出。
1992年扩展保护区后,秘鲁政府实施分级管理制度:海拔3500米以上区域为严格保护区,仅允许科研采集;中低海拔区设立缓冲区,允许有限度的生态监测活动。2022年统计显示,公园范围内已建立7处永久生态监测站,持续追踪15项生物多样性指标。
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20年重申该公园的双重保护价值,要求秘鲁政府维持当前科研访问限制政策。
2022年3月至6月实施的社区旅游计划覆盖5个原住民社区,通过工作换现金计划支持游客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6月,已完成107户家庭的旅游服务培训,开发出包含传统活动与自然景观结合的体验项目等生态旅游路线。当前所有旅游活动需提前三个月向秘鲁文化部提交申请,每日游客接待量不超过40人。
科研团队与社区合作建立的生态旅游发展项目包括游客设施建设、生态旅游路线开发培训及基于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这种模式使2022年社区旅游收入较2021年增长370%,同时保持游客活动区域零生态破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