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达戴维国家公园位于印度北阿肯德邦喜马拉雅山脉西部,1988年列为世界自然遗产,2005年扩展范围纳入花谷国家公园。公园主体由海拔7817米的楠达戴维山主峰及其冰川盆地构成,占地630平方千米,三面环山,分布花岗岩与变质岩,形成陡峭山峰、深谷与高山冰川地貌。
该区域包含12座海拔超6400米的山峰,植被呈现垂直分带特征:山脚至3500米以桦树、杉木为主,3500米以上为草甸、苔藓。公园保存了雪豹、喜马拉雅山麝香鹿、岩羊等14种哺乳动物,其中雪豹因高海拔独居特性成为代表性物种。花谷国家公园以特有高山花卉草地著称,传说中被称为“仙女居所”,同时栖息亚洲黑熊、棕熊等动物。公园年降水量较少,冬季积雪期长达半年,仅在6-8月雨季显露植被景观。
遗产名称:楠达戴维山国家公园和花谷国家公园
Nanda Devi and Valley of Flowers NationalParks
入选时间:1988年(2005年扩大范围)
遴选依据:自然遗产(vii)(x)
地理位置:N30 25 07 E79 50 59 (Nanda Devi National Park India, 楠达戴维山国家公园,1988)
N30 43 60 E79 37 60 (Valley of Flowers National Park India,花谷国家公园,2005)
遗产编号:335bis
楠达戴维山国家公园和花谷国家公园是印度的国家公园,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北阿肯德邦,因特有的高山花卉以及丰富的植物群而闻名。
1988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依据(vii)(x),楠达戴维山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花谷国家公园与楠达戴维山国家公园一起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2届会议报告,1998年遗产保护状况报告。
楠达戴维国家公园和花谷国家公园是喜马拉雅山脉较引人入胜的荒原地区之一。公园的主体是高达7800多米楠达戴维山主峰。由于该地区人迹罕至,这或多或少使它得以保留原貌。一些濒危哺乳动物栖息在这里,其中特别珍贵的有雪豹、喜马拉雅山麝香鹿和岩羊。花谷国家公园以其地方特色的高山花卉草地和突出的自然美景而闻名,同时还是稀有濒危动物的栖息地,这些动物包括亚洲黑熊、雪豹、棕熊和岩羊。这些公园包括赞斯卡勒山地和大喜马拉雅之间独特的过渡区,在一个多世纪中它们得到了登山运动员和植物学家的赞美,并在更长时间里获得了印度神话的称颂。
南达戴维国家公园建成于1982年12月;1988年10月,南达戴维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据官方公布,公园占地面积63033公顷,而另有专家统计公园确切的面积应为79900公顷。南达戴维国家公园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3500米,最高的地方海拔高达7817米。公园三面环山,只有西面是一个深邃的、难以接近的峡谷。南达戴维国家公园实际上是由冰川运动引起的盆地,盆地被一些平行于南北方向分布的山脉所穿插切割。在这些山脉中大约有12座山峰海拔超过6400米,其中著名的山峰有高达7434米的东南达戴维山以及被称为印度第二高山的西南达戴维山。南达戴维国家公园实际上代表了一种典型的冰川地貌及冰川边缘地貌。公园内的植物分布有明显的分带现象,而且,各种不同类型岩石上的形态各异的冰川使公园生色不少。公园内主要的岩石类型是生成年代并不久远的花岗岩以及变质岩,这些岩石大都分布于公园的中部;公园北部的岩石以沉积而成的砂岩、云母石英岩、石灰岩、页岩为主。
“仙女居住的地方”
花谷国家公园的秀丽风景加上楠达戴维山国家公园东部的险山荒野一起环绕着独特的扎斯加尔和大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过渡地带,绵延超过87.50公里,这两个公园都环绕在楠达戴维生物圈保护区。花谷国家公园在印度北阿肯德邦的喜马拉雅山脉,以高山花卉和丰富的动植物群著名,当地人都熟知它的存在,并认为它是仙女居住的地方。花谷于1982年被宣布为国家公园。这里被植物学家,登山旅人和文学爱好者认为是一个漫长而美好的印度神话。它的“温柔”景观,高山草甸和美丽的鲜花令人屏息容易。花谷是绚烂夺目的,因为常年有数百种不同的美丽的花朵盛开,花谷国家公园还生活着濒危动物,这些动物包括亚洲黑熊、雪豹、棕熊和岩羊。
亚洲黑熊:共有7个亚种。体长150~170厘米,体重150千克左右。体毛黑亮而长,下颏白色,胸部有一块"V"字形白斑。头圆,耳大,眼小,吻短而尖,鼻端裸露,足垫厚实,前后足具5趾,爪尖锐不能伸缩。身体粗壮,栖息于山地森林,主要在白天活动,善爬树,游泳;能直立行走。
雪豹:猫科大型动物,珍稀濒危,在中国也被称为艾叶豹、荷叶豹、草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因终年生活在雪线附近而得名,外形似虎,被誉为世界上美丽的猫科动物。直到现在很多分类学家仍把雪豹和其他几个大型猫科动物归入豹类,但实际上它不同于其他豹类。雪豹敏感、机警、喜欢独行、夜间活动、远离人迹和高海拔的生活特性使其行为特征难以为人所知。
主要物种
南达戴维国家公园处在喜马拉雅山谷内部,小气候别具特色。这里年降水量很少,通常气候比较干燥,但6月底到8月的雨季来临时,大雨滂沱;终日的薄雾和阴沉的乌云使土地变得十分潮湿。盆地里一年之中有半年光景白雪皑皑。南达戴维国家公园的植被从山脚一直到海拔3500米的地方,以杉木、杜鹃和桦树为主。在空气湿润的地区生长着白桦林,白桦林以下是杜鹃;空气干燥的地区则以耐旱的刺柏属植物为主。海拔3500米以上的主要植物是草类植物、苔藓、地衣、矮小的柳属植物,以及一些一年生草本植物。据考察,南达戴维国家公园共有81个种属的312种植物,其中有17种属于濒危物种。南达戴维国家公园共有14种哺乳动物。另外公园内还生活着丰富的有蹄类动物,其中著名的品种有崖羊,但不幸的是崖羊的数目正在不断减少:1975年共有崖羊820只,到了1984年只剩了440只;除此之外,常见的有蹄类动物还包括喜马拉雅麝香鹿、羚羊、喜马拉雅塔尔羊等。因为过度捕猎,这些珍贵物种的数目越来越少了。有人曾在公园内发现大量的雪豹,这些雪豹很可能来自毗邻的山脉中,因为公园面积相对狭小而且整个冬季均为冰雪所覆盖,不利于雪豹觅食,所以公园本身有很多雪豹的说法并不可靠。除雪豹以外的其他大型肉食动物有美洲虎、喜马拉雅黑熊、以及数量很少的褐熊。南达戴维国家公园内有记载的鸟类共有43种,主要是一些雀类。南达戴维国家公园里至今无人居住,但在公园西北部有两个小村庄。村里的人饲养着大约4000头羊,他们常常把羊群赶到靠近公园的地方放牧。除此以外,该地居民还以从事搬运工、看门人以及通过做导游来谋生。
地质地貌
南达德维国家公园较典型的特徵是扶摇直上的高度,一侧陡峭参差不齐的山峰,令人惊叹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蚀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测的河流峡谷,复杂的地质构造,表现出动植物和气候不同生态联系的系列海拔带(或区)。从南面看,喜马拉雅山脉就像是一弯硕大的新月,主光轴超出雪线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后者从而成为大多数喜马拉雅山脉河流的源头。不过,南达德维国家公园的大部却在雪线之下。创造了这一山脉的造山作用至今依然活跃,并有水流侵蚀和大规模的山崩。南达德维国家公园可以分为4条平行的纵向的不同宽度的山带,每条山带都具鲜明的地形特徵和自己的地质史。它们从南至北被命名为外或亚喜马拉雅山脉;小或低喜马拉雅山脉;大或高喜马拉雅山脉;以及特提斯或西藏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南北宽约200—300公里,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国境内是它的主干部分。平均海拔高达6000米,是世界上雄伟的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自南向北大致可分为三带:南带为山麓低山丘陵带,海拔700—1000米左右;中带为小喜马拉雅山带,海拔3500—4000米左右;北带是大喜马拉雅山带,是喜马拉雅山系的主脉,由许多高山带组成,宽约50—6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数十个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各山峰终年为冰雪覆盖,呈一片银色世界。南达德维国家公园在地势结构上并不对称,北坡平缓,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带,是我国青藏高原湖盆带,湖滨牧草丰美,是良好的牧场。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几乎都发源于北坡,切穿大喜马拉雅山脉,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峡谷,河水奔流,势如飞瀑,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喜马拉雅山连绵成群的高峰挡住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较少,植被稀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也不断变化,形成明显的垂直自然带。
气候特征
南达德维国家公园的喜马拉雅山脉作为一个影响空气和水的大循环系统的气候大分界线,对於南面的印度次大陆和北面的中亚高地的气象状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於位置和令人惊叹的高度,大喜马拉雅山脉在冬季阻挡来自北方的大陆冷空气流入印度,同时迫使(带雨的)西南季风在穿越山脉向北移动之前捐弃自己的大部水分,从而造成印度一侧的巨大降水量(雨雪兼有)和西藏的干燥状况。南坡年平均降雨量因地而异,在西喜马拉雅的西姆拉(Shimla)和马苏里(Mussoorie)为1530公釐(60吋),在东喜马拉雅的大吉岭则达3048公釐(120吋)。而在大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在诸如印度河谷的查谟和喀什米尔地带的斯卡都(Skardu)、吉尔吉特(Gilgit)和列城(Leh),只有76∼152公釐(3∼6吋)的降雨量。当地地形和位置决定气象的变化,不仅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不同地方气候不齐,甚至就是在同一山脉的不同坡向也有差异。例如,马苏里城在面对台拉登(DehraDun)的马苏里山脉之巅,高度约为1859公尺(6100呎),由於这一有利位置,年降雨量为2337公釐(92吋),而西姆拉城在其西北一系列高度为2022公尺(6600呎)的山岭之後约145公里(90哩)的地方,记录到的年降雨量为1575公釐(62吋)。东喜马拉雅山脉比西喜马拉雅山脉纬度低,较为温暖;记录到的最低温度在西姆拉,为-25℃(-13℉)。5月份平均最低温度,在大吉岭1945公尺(6380呎)的高度记录到的是11℃(52℉)。同月,在邻埃佛勒斯峰近5029公尺(16500呎)的高度,最低温度约为-8℃(17℉);在5944公尺(19500呎),气温降到-22℃(-8℉),最低温度为-29℃(-21℉);白天,在能避开时速超过161公里(100哩)的强风的地区,即使在这样的高度,太阳也多是和煦温暖的。南坡从海拔仅2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离不过几十公里,自然景象却迅速更替:低处温暖湿润,常绿阔叶林生长得郁郁葱葱,形成常绿阔叶林带;海拔升高,气温递减,喜温的常绿阔叶树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而耐寒的针叶树则渐增加,在2000米以上为针叶林带;再往高处,热量不足,树木生长困难,由灌丛代替森林,出现灌丛带;在4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带;53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带;更高处为高山永久积雪带。北坡气候干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布的层次也比南坡少得多。南坡雪线比北坡低,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温度,即阴坡阳坡的问题,阳坡温度高,雪线高,阴坡温度低雪线低;二是降水量,即迎风坡背风坡的问题,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小,雪线高(降雪速度与融雪速度的问题)。两个因素那个影响为主很难区分,但现在见到的题基本上表现出来降水量的影响要大于温度的影响,即迎风坡背风坡的问题大于阴坡阳坡的问题。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是阳坡,应该雪线高,但南坡也是迎风坡,所以雪线应该高,出现矛盾,但实际上南坡雪线低,因而说明迎风坡背风坡的问题大于阴坡阳坡的问题。判断雪线高低应以此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