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岳庙是民国时期在全国兴建的官方祭祀场所,以合祀关羽、岳飞为核心。1914年11月21日,以大元帅名义颁令将二人尊为“武圣”并规定由军人专属供奉。其管理方式参照先哲先烈祠,建筑及维护费用由官方承担,区别于民间或宗教资产。泉州通淮关岳庙与重庆关岳庙为典型代表:前者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体现闽南风格,分灵遍布台港澳及东南亚;后者始建于明朝神宗年间,原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明末时曾毁于火灾,后在清朝康熙年间重建,并迁入岳飞像。祭祀活动以春秋分节气第一戊日为主要日期,部分庙宇至今仍保留香火鼎盛的传统。
关岳庙普遍采用官方标准化设计:
1.布局:泉州通淮关岳庙以三殿并峙为典型,包含主祀关羽、岳飞的武成殿,以及供奉刘关张的三义庙和关公先祖的崇先殿。
2.风格:融合闽南古建筑特色,装饰含木雕、石雕、泥塑,屋脊设宝塔龙吻与花鸟走兽图案。
3.文物:现存朱熹“正气”匾、张瑞图“充塞天地”匾等历代名家题刻。
1914年,北洋政府为强化国家精神信仰,颁布政令将关羽、岳飞合祀为“武圣”,要求全国军人供奉,并推动各地兴建关岳庙。此举旨在通过统一祭祀体系凝聚军心,庙宇管理参照官方祠庙模式,明确其非宗教属性。
仪式:官方规定每年春、秋分节气后的第一个戊日举行祭祀,泉州通淮关岳庙另在农历五月十三(关羽得道日)举办万人朝拜活动。
文化传播:泉州关岳庙分灵至台、港、澳和东南亚,重庆关岳庙则成为国家级渝台两岸文化交流基地(2020年获批)。
1.泉州通淮关岳庙
历史:始建于宋代,民国三年增祀岳飞,现存建筑经明清多次重修,总建筑面积1294平方米。
现状:年接待量70—80万人次,最高超过百万,开展扶贫、助学等慈善活动。
2.重庆关岳庙
沿革:明神宗年间初建,曾毁于战火,清康熙重建,2009年迁至佛图关公园。
意义:抗战时期作为中国远征军誓师地,现为道教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