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南2千米的少陵原畔原华严寺旧址上。华严寺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以闸扬《华严经》而得名,是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院之一。
华严寺址仅存两座砖塔,东为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塔,西侧为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塔。杜顺禅师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呈方形,通高22.80米,底层边长5.60米,东、西、北三面依附土原,南面开有塔门通塔室,二层以上塔心实砌。清凉国师塔为六面七层楼阁式实心砖塔,通高14.20米,底层边长1.72米塔为实心,塔基为双层须弥座,叠涩出,檐下饰斗拱,塔上嵌大唐僧统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塔顶为宝塔式石塔刹。
1956年8月6日,华严寺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南2千米的少陵原畔原华严寺旧址上。华严寺址仅存两座砖塔,东为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塔,四面七层,高约13米。西侧为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塔,六面五层,高7米。
杜顺禅师塔
杜顺禅师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呈方形,通高22.80米,底层边长5.60米,东、西、北三面依附土原,南面开有塔门通塔室,二层以上塔心实砌。塔身青砖素面,塔警用砖隐砌扁柱、栏窍、斗拱、昂等。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砌两层菱角牙子,四角悬挂风铎。最上层横额石刻“严主”二字,第三层嵌“无垢净光宝塔”刻石。
清凉国师塔
清凉国师塔为六面七层楼阁式实心砖塔,通高14.20米,底层边长1.72米塔为实心,塔基为双层须弥座,叠涩出,檐下饰斗拱,塔上嵌大唐僧统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塔顶为宝塔式石塔刹。该塔原暴露地面的仅五层,塔基与须弥座埋于土中,且塔身向西倾斜97厘米。
位置
华严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南2千米的少陵原畔原华严寺旧址上。
交通
西安市内乘坐729路、735路、741路、754路公交车可到达。
华严寺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寺内原有东阁法堂、会圣、澄襟诸院及真如塔等建筑。北宋后渐趋荒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关中大地震,寺院毁坏严重,后经修复,粗具规模。清乾隆年间少陵原原体滑坡,寺内殿宇皆毁仅存2塔,东为杜顺禅师灵骨塔,西为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灵骨塔。
杜顺圆寂后,唐太宗供养七日,恭送少陵原畔安葬,并于唐贞观十五年(642年)建塔。
杜顺
杜顺,唐雍州万年县(今西安市)人,著有《华严法界观门》,被尊为佛教华严宗创始人,圆寂后,唐太宗供养七日,恭送少陵原畔安葬,并于贞观十五年(642年)建塔。
澄观
清凉国师澄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享年102岁,经历玄宗至文宗九朝,做过7位皇帝的门师,宪宗赐他“僧统清凉国师”,被委任为天下大僧录,主持全国佛教。著述300多卷,皆阐扬“华严”教义。
华严寺
华严寺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曾在此弘法,为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寺因此而得名。华严寺内曾有东阁法堂、会圣院、澄襟院及真如塔等建筑,历宋、金、元、明渐趋衰落。清乾隆年间(1736-1795)少陵塬崩塌,寺殿尽毁,仅存砖塔两座,即初祖杜顺禅师塔和四祖清凉国师塔。1930年,朱子桥与康寄遥重修两塔,并建殿三间。两塔因位于塬畔,常年受滑坡之扰,故塔身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寺内原立有唐大中六年(852)刊刻的《华严寺杜顺和尚行记》,后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
1986~1987年因少陵原原体滑坡,文物部门将塔向东北方向迁移10米,与杜顺塔相距17.5米。拆除过程中,在塔基须弥座内发现石函,内有淡黄色玉瓶1件,内装5色舍利子。同时,还在塔身第2~4层内发现清初佛经、千佛像及鎏金铜佛像等文物。
在清凉国师塔前有《重修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塔记》碑,记述了清凉国师生平事迹,碑文由近代宋伯鲁、宋联奎楷书。原有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杜殷撰文、董景仁草书的《杜顺禅师碑记》,现存碑林博物馆。
1956年8月6日,华严寺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杜顺塔、妙觉塔。一般保护区为杜顺塔周围外延21米内,妙觉塔周围外延12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2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