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塔坐落于山西省新绛县城北街龙兴寺内,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原为八级砖塔,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时增至十三级,现高42-43米。该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砖砌结构,塔身仿木构件雕琢精巧,各层题额"一柱擎天""两茎仙掌"等蕴含文化寓意。最引人注目的是塔顶屡现青烟的奇异现象,自清光绪年间至1993年至少六次被观测记录,1973年科学勘验仍未解其成因。作为绛州古城地标,该塔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
塔体采用磨光青砖砌筑,底层直径9米,逐级收分形成挺拔姿态。各层檐部设仿木椽、斗拱,四向开窗悬铁铃,形成"八方协律"声景。塔内保留原始土质阶梯,现存登塔通道加装铁护栏,单次限流15人。塔顶置铁质葫芦构件,重量逾500公斤,表面终年生长野草不凋。
自光绪乙亥年(1875年)首次记载以来,该塔共发生至少六次青烟升腾现象。最近一次发生于1993年8月,连续七日傍晚出现青烟持续十余分钟,摄像机完整记录该过程。1973年山西省考古所现场勘验,排除蚊虫聚集的可能性。学术界推测铁葫芦与塔体结构形成特殊磁场效应,但具体成因仍为未解之谜。
龙兴塔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属碧落观建筑群。唐武宗会昌灭佛时寺院建筑多毁,唯塔幸存。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大规模重修,将八级塔体增至十三级并包镶外皮,形成现存八角形砖塔格局。1971年塔顶铁葫芦遭雷击裂缝,1993年修缮时测得塔体总高43米。
该塔1956年划归新绛县博物馆管辖,2014年获300万元专项拨款修缮寺内建筑。寺内配套展示唐代碧落碑、宋金彩塑等文物,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游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