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兹姆遗址位于彭吉肯特市西部、泽拉夫尚河南岸,自1976年发现以来,一直是该国开展考古工作的重点遗址,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萨拉兹姆遗址是铜石并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一处大型聚落,距今约5500年,在其鼎盛时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遗址出土了高度复杂的泥砖建筑群,包括带壁柱和壁画的高等级建筑、公共建筑(粮仓)、祭祀建筑、手工作坊及家庭住宅。萨拉兹姆几乎涵盖了这一时期包括陶器、石器和金属加工技术等在内的手工艺和装饰技艺,尤以黄金和半宝石加工技术最为高超,同时新石器时代的传统技术也依然存在,这些构成了萨拉兹姆独有的物质文化。
萨拉兹姆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融合了草原游牧传统和绿洲农业传统,见证了当时西伯利亚、南亚次大陆、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地中海东岸等之间文化和技术的交流。萨拉兹姆的文化融合可能是不同族群之间交流、传播、借鉴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同地区的人群直接迁徙到这里的产物,因为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黄金资源)以及宜居的地理条件。
萨拉兹姆遗址出土的各类饰品也揭示出一个庞大的交流网络,突出表现在原料、物品和技术等方面的多样选择。如青金石产自阿富汗巴达赫尚,它将萨拉兹姆融入连接阿富汗东北部与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第一条伟大“道路”;绿松石可能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克孜勒库姆;用于制作萨拉兹姆“公主”项链的原料来自印度洋或阿拉伯海,途经伊朗或俾路支来到这里;墓葬中的陶俑则继承了马尔吉亚纳(纳马兹加三至四期文化)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传统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