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和林又称和林、和宁。是在草原深处克烈部或回鹘都城的基础上创建的蒙古帝国首都,元朝岭北行省首府,13世纪中叶世界的中心,地缘位置极为重要,有所谓“天策桓桓控上游,边庭都付晋藩筹。河山表带连中夏,风雪洪蒙戍北楼”,“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之称。蒙古木亦坚汗七年(1235年)建都于此。故址即今蒙古国中部鄂尔浑河上游,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西北角,额尔浑河上游右岸的额尔德尼召近旁,距乌兰巴托市西南365公里。哈拉和林所在地区也是蒙古高原的中心地带,这里森林繁密,盛夏时遍野开花。忽必烈在开平自立为汗并打败阿里不哥后,政治中心南迁汉地,此地不再是首都。
元亡后,北元又以此为政治中心。但在不断的内战中沦为废墟,1948—1949年在和林废墟上进行大规模发掘,发现土墙、宫殿、市街、房屋等遗迹甚多。
蒙古帝国时期,哈拉和林建筑技术已进入十分成熟的发展阶段,涌现出一些具有高超技艺的建筑大师和各种风格、作用的建筑群体。著名的带有护墙、筑有64根圆柱的窝阔台汗万安宫及觐见大厅,上面制造天使像的“银树”,各类宗教教徒们的寺院、教堂等都是哈剌和林建筑科学的结晶。金人刘敏、巴黎工匠威廉师傅等人是这些建筑的建造者。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都可以看到当时哈拉和林建筑的巍然壮观和建筑科学的卓越成就。
哈拉和林一说原是山名,指鄂尔浑河发源地杭爱山;一说本为河名,指鄂尔浑河上游。其故址位于今蒙古国中部后杭爱省杭爱山南麓,额尔浑河上游右岸的额尔德尼召近旁,距乌兰巴托市西南365公里。哈拉和林所在地区也是蒙古高原的中心地带,这里森林繁密,盛夏时遍野开花。
鄂尔浑河是蒙古中部偏北的河流。这条河流整体都在蒙古境内,发源于杭爱山脉森林茂盛的山坡。它向东流出山区,然后转向北,经过古代蒙古帝国的首都喀喇昆仑。一个断层将鄂尔浑河与色楞格河分开。两条河都流向东北,在俄罗斯边界南侧的贸易中心苏赫巴托尔(Suhbaatar)会合。然后色楞格河继续向北流入俄罗斯。
1889年,在喀喇昆仑附近发现8世纪时的墓碑,上面有一些已知最古老的突厥语的文字,称鄂尔浑铭文。鄂尔浑河全长1,130公里,只有在7、8月间可以通航吃水浅的拖船。流域面积约132,0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土拉(Tuul)、哈拉(Haraa)和友鲁(Yoroo)河,它们都发源于肯特山脉,而且都从右侧注入鄂尔浑河。图尔河在去鄂尔浑河的途中流经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沿鄂尔浑河的农业可维持基本粮作。
蒙古中部的鄂尔浑河流域,自古以来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驻牧的地方,许多游牧民族曾在这里建立政权并修建都城。成吉思汗于1220年,在古代克烈部或回鹘都城的基础上创建了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它是一座具有中原汉族建筑风格和北方游牧民族草原生活特色的城市。
1235年,窝阔台合罕命汉族工匠于鄂尔浑河岸建筑都城,即以哈拉和林为城名。城南北约四里,东西约二里,大汗所居的万安宫在其西南隅,有宫墙环绕,周约二里。据1254年到和林访问的法国使臣卢布鲁克记载,城内有两个居民区,一为回回区,内有市场;一为汉人区,居民尽是工匠。此外,尚有许多官员邸宅以及十二所佛寺、道观,两所清真寺,一所基督教堂。由于蒙古国的强盛,哈拉和林成为当时世界著名城市之一,各国国王、使臣、教士、商人来访者甚多。
蒙古帝国前四汗,即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均坐镇哈拉和林管理皇朝。由于蒙古帝国的强盛,哈拉和林城畜牧业、农业、商业、手工业、宗教、教育、科技和政治外交等诸方面都得到很高的发展,成为蒙古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05:50
蒙古史121——阿里不哥西征察合台汗国忽必烈北上重占哈剌和林
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城(上都)即位,其幼弟阿里不哥则据哈拉和林地区自立为大汗。二年冬,忽必烈军打败阿里不哥,进占哈拉和林。四年,忽必烈升正蓝旗为上都,次年又升燕京为中都(后改大都),蒙古国政治中心移至漠南汉地,忽必烈建立元朝并迁都大都(今北京)后,哈拉和林失去都城地位,仅置宣慰司都元帅府。仍为漠北重要都市,元朝以大臣出镇,遣重兵防守,于其地开屯田,建仓廪,立学校。1277年,窝阔台汗国君主海都(窝阔台的孙子)在与元朝的战争中一度攻占哈拉和林,元军直到次年才将窝阔台汗国军队逐出。不过,14世纪以来该城市得以恢复发展。皇庆元年(1312年),元政府将和林行中书省改名为岭北行中书省,并将和林路改名为和宁路。
1368年大都被明军攻克,明洪武三年(1370),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死于应昌,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即元昭宗,元朝廷退据哈拉和林,仍用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政权仍以哈拉和林为首都。15世纪初期蒙古诸部分崩离析,鞑靼与瓦剌两部蒙古贵族之间相互攻伐,哈拉和林也逐渐没落。现今哈拉和林还保存有《兴元阁碑》,刻于元惠宗至正二年(1342年)。
1585年,喀尔喀蒙古阿巴岱汗在和林废城基址旁兴建大喇嘛寺厄尔得尼召,蒙古史籍《厄尔得尼·厄利赫》对此有明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