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瓦古城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花拉子模州,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东西方文化交汇地,1990年成为该国首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现存伊钦·卡拉内城,完整保留了17世纪以来的建筑格局,包括清真寺、经学院、宣礼塔等近200座历史建筑]。2014年中乌两国启动联合修复项目,中国团队采用传统工艺完成阿米尔·图拉经学院与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的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于2019年竣工。
伊钦-卡拉内城占地26公顷的封闭式古城,现存11座城门和10米高砖砌城墙,包含:
朱玛清真寺:10世纪始建的全木结构建筑,由210根雕花立柱支撑平顶祈祷厅
卡尔塔·米诺尔宣礼塔:29米高的未完成建筑,基座直径14.2米,原计划建造70米成为伊斯兰世界最高宣礼塔
库希纳阿尔克宫殿:12世纪军事堡垒,瞭望台可俯瞰古城全景
迪珊-卡拉外城19世纪扩建的工商业区,保留传统住宅院落和手工业作坊,城墙已部分损毁。两城合计保留31座经学院、14座宣礼塔和8座清真寺,构成中亚最完整的伊斯兰建筑群。
希瓦古城始建于公元10世纪花剌子模王朝时期,17世纪成为希瓦汗国首都。其名称源自波斯语“希瓦克”(意为“清冽的泉水”),因古城内有多处天然泉眼而得名。1990年,伊钦·卡拉内城以“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穆斯林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希瓦融合波斯、阿拉伯和突厥建筑艺术风格,其砖砌几何纹饰和蓝绿色釉陶装饰形成独特的花剌子模美学体系。数学家花拉子米(算法代数创始人)雕像立于西门,印证该地区在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术地位。现存文献记载印证了13世纪蒙古征服事件与花剌子模国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苏联时期启动系统性修复工程,2014年起中国政府援助实施古迹保护项目。2023年数据显示,古城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花拉子模州GDP的23%。当地延续木雕、刺绣等传统手工业,同时发展天然气加工和棉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