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永和镇,占地面积约3.86平方公里。
景区由核心景区、观光区和陶瓷产业区三大版块组成,主要景点有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宋街、吉州窑博物馆、陶瓷文化产业园、古村落等,是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考古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
吉州窑又名永和窑,是中国古代一座极负盛名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它创烧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已有1200年历史,是世界上发现规模大、保存完整的古民窑遗址群之一。
吉州窑地处丘陵地带,山岗起伏,森林资源丰富。盛产的松木,具有能量多、火力高的特点,恰好迎合了吉州窑神奇窑变瓷器的需要。同时由于地质构造特别,永和本地的丘陵以及赣江对面青原山的凤冈岭上,蕴藏着大量的瓷土资源。丰富的瓷土资源,保证了吉州窑的成立。
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整个吉州窑景区的核心区域,公园于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遗址公园,在永和镇保有从晚唐至宋元时期的古窑包遗址,是世界上规模大,保存完整的古窑遗址群之一。
本觉寺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已有1300多年历史。塔高26米,八面九层,一至三层中空,有螺旋台阶可以拾级而上,塔顶是一个大黑釉瓷葫芦。这座塔在195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列入了《中国名胜辞典》,198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对这座古塔进行拨款修缮时,在塔顶发现了几枚刻着开元通宝的铜钱和一樽北宋素胎莲花座像,座像被保存在吉州窑博物馆内。据《东昌志》记载,塔的北面原本有一座本觉寺,塔的名字源自于寺,但是后来因为战火的原因本觉寺被摧毁了,只剩下这一座古塔。
本觉寺岭龙窑是一座已经被发掘过的龙窑遗址,是一个窑床的形状。这座龙窑属于斜式龙窑,平面呈船形走向,全长36.8米。宽0.42到3.95米。吉州窑的龙窑是在平地上修建的,坡度在12°左右。1980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历时14个月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在这座龙窑内一共出土了各类瓷器标本4503件,龙窑出土的大量的酱褐釉碗,双系罐厚唇碗等,属晚唐才盛行的器型,由此成为判定吉州窑创烧于晚唐的有力依据。
茅庵岭古龙窑遗址是国内发现较宽、保存完整的龙窑窑炉遗迹之一,也是吉州窑24座窑包中震撼、集中、壮观的遗址。2006年以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都曾会同相关单位对茅庵岭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总计揭露面积1750平方米,发现有龙窑6座、墙基25条、道路3条、墓葬16座、灰坑15个、挡土墙24条、排水沟2道、砖砌池子2个、储泥池1个等遗迹,出土了一批宋元明时期的青白釉、白釉、黑釉、绿釉、彩绘瓷、卵白釉瓷器标本,提供了吉州窑陶瓷文化考古史料。
吉州窑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建筑面积约6100平方米,2012年启动建设,2015年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家展示吉州窑的专题博物馆。陈展主题主要包括“江南望郡·首县庐陵”、“埏埴成型·筑窑烧瓷”、“吉州佳瓷·技奇工巧”、“吉州瓷韵·内涵丰富”、“商贾云集·器走天下”、“魅力四射·影响深远”和“千年古窑·重焕生机”等7个方面,被列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古茶瓷博物馆,是一家以吉州窑茶瓷为主题,彰显古今传承特色的非营利性民办博物馆,它是全国吉州窑茶具文化首个专题展示馆,占地面积1500平米左右,共有三个场馆:宋人四雅体验馆、古茶瓷博物馆、非遗传承研学馆,旨在以茶和瓷为媒,沟通世界。
点茶、焚香、插花、挂画,感受宋代文人风雅之点茶。代表宋人的精神追求,吉州窑茶器正是伴随着宋代点茶而风靡一时的茶器。馆内还设置了吉州窑香道、花道、画道体验区。
陈列了唐宋时期从这片土地上生产制造出来的吉州窑茶具,10大类古代实物陈展,共收藏了300多件唐宋时期的吉州窑古茶具,体系完整、分类清晰、产品丰富。它们不仅展示了吉州窑茶具的演变特征发展,同时也把吉州窑的木叶天目深度介绍,告诉人们剪纸贴花、窑变、黑釉等吉州窑诸多烧制技艺,在历史长河中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通过教学认识点茶、了解点茶,了解点茶礼仪,点茶的历史发展,了解点茶文化,点茶与庐陵、吉州窑的关系。
身为吉州窑诗书世家代表的南宋名臣周必大,一生历经四朝,执政清廉,是南宋中期享有盛名的宰相。他也是一位智识高远、学术精微的大学问家,他的文章,成为庐陵人的楷模。纪念馆内分为诗书世家、宦海沉浮、中兴名臣、一代文宗、桑梓情怀,5个版块,展示了周必大稳健持重的仕宦风采和才华学识,彰显庐陵文化文章节义的深刻内涵。
周必大晚年告老还乡后居住在这条街附近,他效仿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修建绿野堂之意,将自己的居所取名为“绿野坊”,而他酷爱在坊前的池塘种藕采莲,意为“莲池”,故而得名绿野莲池。并留下诗句“半亩园林数尺堂,凡花疏竹小池塘。”
据传66岁的苏东坡自海南北返,曾到吉州窑一游,还为接待他的清都观的道士谢子和写了一首诗留念。从而让清都观以及吉州窑与苏学士有了不解之缘。清都观始建于南唐年间,中有殿堂,两旁为侧屋。观内祭祀的是著名抗金英雄“康王”,每年的五月五、七月七在清都观还会举行祭祀活动。
吉州窑的繁荣还先后吸引了赵藩、黄庭坚、苏轼、杨万里、胡铨、贯云石等文学巨匠前来游历。苏黄讲经台。就是苏东坡、黄庭坚两位大学者,在这里讲经论道,探讨交流学问。
国内首个以“汉服文化”为载体,以“吉州窑陶瓷文化要素”为点缀,集结中国传统生活、艺术、文化等美学体验于一体的主题仿古步行街。全长800米,主路宽7米,沿街两边是赣中仿宋民居风格的建筑。
景区距吉安县城13公里,距吉安市中心城区10公里,距吉安火车站8公里,距赣粤高速公路吉安县出入口19公里,距井冈山机场43公里,距吉安航运码头10公里。
景区交通乘坐地点吉州窑游客服务中心。
吉州窑所属的永和镇是个千年古镇。
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就在这里设立了东昌县治。
隋代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东昌,并入西昌(今泰和县)。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恢复东昌县,并把永和称为文霸乡。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朝政府又把东昌县并入庐陵县。
五代时的周显德初年(954年,即南唐保大十二年),改名为高唐乡,永和镇由于瓷土、森林等资源丰富和交通、经济的发达,“民聚其地,耕且陶焉”。据《东昌志・序》记载,后周显德初年,永和吉州窑就隶属“高唐乡临江里瓷窑团”,官府设立了“团军将”的官员予以管理,负责管理窑业和收税。
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文霸乡南唐村欧阳仪考取进士,乡里荣之,从此把文霸乡改为儒林乡,因吉州窑的繁荣而设立了陶瓷专门管理机构,委任监镇管辖。此后历经元、明、清,儒林乡一直隶属于庐陵县。到了元代初期,由于吉州窑被强令关闭,窑工驱往景德镇,吉州窑的管理机构“监镇”遂被撤销。
1914年,改庐陵县为吉安县,儒林乡隶属吉安县。
1949年7月16日,永和全境解放,属吉安县第二区,即横江区。
1980年-1984年,改为永和乡。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在吉安县市文物部门协助下对吉州窑进行了考古发掘。1982年,成立了“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和“吉州陶瓷厂”。
1994年,永和析出四个村委会组建凤凰乡,永和则升为镇。
2001年6月,吉州窑遗址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12月,吉安县带头编制了《江西省吉安县吉州窑遗址窑包保护栅栏工程》、《吉安县吉州窑遗址本觉寺岭龙窑保护棚的建设方案》。
2006年10月-2007年5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安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对吉州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重点勘探。发现作坊和古镇、古街遗迹,同时出土了许多标本。
2011年底,启动建设吉州窑保护工程,完成一期项目吉州窑考古遗址公园、吉州窑博物馆、仿古宋街等。二期项目重点打造陶瓷文化创意村和永和古街改造工程。
2014年,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启动吉州窑陶艺小镇建设,开启了吉州窑陶瓷文化产业复兴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