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奖项# 0 0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而设立的一系列奖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分5项,分别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该奖励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中国科技部审核,每两三年评选一次。
详细介绍 PROFILE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而设立的一系列奖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分5项,分别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该奖励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中国科技部审核,每两三年评选一次。

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会上对7657项科技成果举行颁奖活动,标志着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恢复。1999年,党和国家对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颁布实施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国家科技奖项被逐步确立。2017年,《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出台,提出实行提名制,转变主动自荐方式为被动他荐的方式。2018年开始,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种全面放开专家学者提名,同时取消单位提名的名额限制。2024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发布,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授予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奖励沿革

体系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科技奖励体系雏形初显。1950年8月至1955年8月,国家先后颁布了3个科技奖励条例。但在10年动乱期间,国家科技奖励事业被迫中断。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会上奖励科技成果7657项,标志着科技奖励制度的恢复。同年12月,国务院重新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恢复了国家发明奖。

197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颁布,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奖,并于1982年正式启动。

1984年9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设立了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并于1985年正式启动。

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标志着中国科技奖励体系基本完成。

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增列“国家星火奖”(后于1999年停止),奖励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科技成果。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设立,奖励对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公民和组织。

1999年,国务院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发布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务院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条例规定,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工作,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社会力量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应当在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在奖励活动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同年,科技部发布实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对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及组织、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评审机构、推荐工作、评审程序、异议及其处理、授奖等事项做出了规定。同年,科技部还发布实施了《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后于2006年修订),鼓励并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行为。

改革完善

2003年11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增设了特等奖。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奖励强度,彰显更高的创新荣誉价值。另外,社会力量设奖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的组成部分,社会力量设奖是指国(境)内外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或者自筹资金面向社会设立的经常性科学技术奖。

2008年12月,科技部颁布《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及其评审体系进行更合理的制度设计。

2012年9月,《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发布。科学技术部将科技奖励改革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取得多项改革成果。如,建立科技奖励网络推荐系统,引入海外专家直接参与网络评审,将科普工作纳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奖励范围,逐步减少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总数等。

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提出的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该方案要求改革现行由行政部门下达推荐指标、科技人员申请报奖、推荐单位筛选推荐的方式,实行由专家学者、组织机构、相关部门提名的制度,进一步简化提名程序。提名制在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中试行后,于2018年在国家科技奖评选中全面试行。

2019年12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草案)》,将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和实践中的有效做法上升为法规。这是《条例》自1999年颁布后的第三次修改,明确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实行提名制度,且“三大奖”每年奖励总数从原来的400项大幅削减至不超过300项。这两大变化,呼应科技界对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两大主要关切:行政推荐导致公信不足、数量过多影响奖项质量。

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这份文件指出:要坚持公正性、荣誉性,重在奖励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控制奖励数量,提升奖励质量。调整国家科技奖评奖周期。完善奖励提名制,规范提名制度、机制、流程,坚决排除人情、关系、利益等小圈子干扰,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强化国家科技奖励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紧密结合,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1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20年度“三大奖”全部向外国科学家开放,首次将奖励对象由“公民”调整为“个人”,可以奖励长期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

2024年5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决定》公布,修改内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重大事项,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党中央。”

2025年5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现面向电气工程领域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推选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科普类和非科普类项目)三大奖通用项目推选名额共计1项。

评选规则

提名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国家科学技术奖实行提名制度,不受理自荐。为明确提名职责和提名方式,优化提名流程,规范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制定该办法。

第二条 该办法适用于符合相关规定的专家、组织机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等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活动。

第三条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应当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遵循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奖励工作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奖励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代表性,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条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应当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加强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激励,鼓励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强化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支持。

第五条 提名者应当坚持以德为先,以学术水平为重要标准,秉持科学精神,弘扬良好作风学风,按照《条例》等规定对候选人的政治、品行、水平、作风、廉洁等情况进行审核,严格履行提名、答辩、异议和信访处理等责任。

第六条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干涉,接受科学技术奖励监督委员会、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监督。

第七条 科技部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活动的组织工作,相关具体工作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承担。

第二章 提名资格

第八条 具备提名资格的专家包括: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

(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2000年(含)以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以上,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及以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及以上项目的第一完成人。

最高奖获奖者年龄不受限制,院士年龄不超过75岁,第一完成人年龄不超过70岁。

提名专家应当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模范践行科学家精神,严守科研诚信。

第九条 具备提名资格的组织机构包括:

(一)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二)熟悉学科或者行业领域发展态势、社会声誉良好、管理规范的全国学会、行业协会等,一般应当承办面向全国的社会科技奖。由科技部在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开展第三方评价等基础上确定组织机构名单,向社会公布,实施动态调整。

第十条 具备提名资格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包括:

(一)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

(二)中央军事委员会科学技术部门;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团、处)可以提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第十一条 涉及国家安全的保密项目仅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中央军事委员会科学技术部门或地方政府提名。

第三章 提名程序

第十二条 奖励办公室应当在每次提名工作开始前向社会公开发布通知启动提名工作,明确提名原则、重点和程序等要求。提名材料提交截止时间应当不早于提名工作通知发布之日起30日后。

第十三条 组织机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当建立规范的遴选机制,提名前以适当方式征求不少于5名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的意见,审核后择优限额提名。

第十四条 提名者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标准和条件,提出对奖励种类和等级的建议,各奖种获奖者和奖励等级由评审组织审议决定。

第十五条 提名者对提名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确保支撑提名的数据、指标、学术成果、候选者贡献以及其他证明材料完整属实,并客观反映学术价值、应用情况和经济社会效益等。提名者应当就候选人政治、品行、作风、廉洁等情况听取其所在单位意见,候选人所在单位应当在征求相关纪检监察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做好审核把关。

第十六条 候选者所在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在本单位范围内对候选者基本情况等进行公示。组织机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名的,提名单位一般应以适当方式进行公示,专家提名的由奖励办公室组织公示。经公示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完毕且不影响提名的,方可提名。涉及国家安全的保密项目在适当范围内公示。

第四章 提名要求

第十七条 提名专家每人每个评审周期可以提名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一般应当由3名院士或者5名专家(第一完成人或院士)联合提名,列第一位者为主责专家,与候选人同一法人单位的提名专家不得超过1人。最高奖获奖者可以独立提名;候选人仅为1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或技术发明奖项目,可由1名院士独立提名。

第十八条 提名专家不得作为同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不得参加本人提名项目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

第十九条 提名专家应当在本人熟悉的学科领域内提名。组织机构原则上在本学科、本行业范围内限额提名,有关部门原则上在本部门、本系统范围内限额提名,地方政府原则上在本地区范围内限额提名。

第二十条 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可指定其负责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组织提名工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可指定有关机构组织提名工作。

第二十一条 提名者应当提名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仅从事组织领导、行政管理或辅助服务的人员不得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首席科学家等领军技术专家的除外。同一提名项目的候选者应当按照贡献大小排序。

第二十二条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严格按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加强保密管理。除涉及国家安全的保密项目外,其他提名材料不得含有涉密内容。

涉及国家安全的保密项目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条例、《军队保密条例》和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提供由具有相应定密权限的单位出具的审核意见。

第二十三条 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相关个人、组织不得被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

(一)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违反伦理道德的;

(二)有科研不端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被禁止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活动的;

(三)有科技部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二十四条 同一候选人或同一科学技术内容不得在同一年度被重复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第二十五条 提名者和候选者应当按要求参加评审过程中的答辩工作。专家联合提名的,由主责专家参加答辩,如主责专家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参加答辩,可指定1名提名专家代为参加;组织机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名的,可由提名单位委托1名专家代表参加答辩。

第二十六条 在异议和信访处理过程中,提名者应配合奖励办公室进行调查核实,由奖励办公室依规组织审核处理。其中,专家联合提名的由主责专家牵头承担相关工作。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调查核实工作,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五章 纪律与处罚

第二十七条 提名者在提名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工作纪律,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索取或接受有关单位或个人的任何财物,不得利用提名者身份谋取任何不正当利益,不得进行任何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活动。

第二十八条 提名者未按照该办法第十五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履行相关责任的,按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由科技部视事实、情节、后果和影响分别给予以下处理:

(一)对违反该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给予通报批评、一定期限内暂停其提名资格等处理。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或相关部门依法依规给予处分。

(二)对未按照该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承担答辩及调查核实责任的,给予通报批评、一定期限内暂停其提名资格等处理。

第二十九条 提名者违反该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在提名工作过程中收取费用、索取或接受财物、利用提名者身份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活动的,按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由科技部视事实、情节、后果和影响给予通报批评、暂停2至10年直至取消其提名资格等处理,并由所在单位或相关部门依法依规给予处分。

第三十条 候选者及有关单位或个人应当按要求如实向提名者提供相关材料,不得进行任何可能影响提名公平公正的活动。

第三十一条 候选者违反该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按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等有关规定,由科技部视事实、情节、后果和影响给予以下处理:

(一)对未按要求如实向提名者提供相关材料的,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参评资格、2至10年内禁止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活动等处理。

(二)对进行可能影响提名公平公正活动的,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参评资格、2至10年内禁止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活动等处理,并由相关责任人所在单位或相关责任单位主管部门依法依规给予处分。

第三十二条 科技部建立提名者和候选者科研诚信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对违反该办法规定,有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的个人、组织,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

奖励设置

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细则》,国务院设立下列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又被称为“三大奖”。

历届回顾

历届奖励

奖项 颁奖时间 奖项 颁奖时间

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01年2月19日 200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02年2月1日

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03年3月28日 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04年2月20日

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05年3月28日 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06年1月9日

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07年2月17日 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08年1月8日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09年1月9日 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0年1月11日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1年1月14日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2年2月14日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3年1月18日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4年1月10日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5年1月9日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6年1月8日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7年1月9日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8年1月8日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9年1月8日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20年1月10日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21年11月3日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24年6月24日

获奖名单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年度 获奖者 学术称号 简介

2000 吴文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2000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专家,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中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2001 王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选是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象的计算机处理研究。

2001 黄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昆是物理学家,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以后被称为“黄散射”。

2002 金怡濂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怡濂是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专家,是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金怡濂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予以实现,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卓越贡献。

2003 刘东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东生是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2003 王永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志是航天技术专家,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他在中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5 吴孟超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孟超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2005 叶笃正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

2006 李振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开创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

2007 吴征镒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征镒是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年,是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著名学者。

2007 闵恩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 闵恩泽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2008 徐光宪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光宪是中国化学家和教育家。他始终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

2008 王忠诚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忠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也是中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他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创新性贡献。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总结出一套不同脑干肿瘤采取不同手术入路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要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09 孙家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家栋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中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2009 谷超豪 中国科学院院士 谷超豪是数学家,在数学前沿最活跃的三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0 王振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是血液学专家,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

2010 师昌绪 中国科学院院士 师昌绪是材料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 吴良镛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良镛是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他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和学科发展研究,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规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广等特点,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 谢家麟 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家麟是物理学家,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55年在芝加哥医学中心,他担任首席物理学家,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电子束治疗癌症的新领域。

2012 王小谟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是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多年来,他致力于雷达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2012 郑哲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哲敏是力学家,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 张存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存浩是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张存浩与合作者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产率均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

2013 程开甲 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开甲是物理学家,是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20世纪40年代初,程开甲先后在自由粒子狄拉克方程严格证明、五维场论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与导师波恩共同提出了超导电性双带机理,在Nature、Physical Review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2014 于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敏是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20世纪50年代,于敏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2016 屠呦呦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

2016 赵忠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忠贤是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百余年超导研究史中,出现了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和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2017 侯云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云德是中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他在分子病毒学研究和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7 王泽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泽山是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是火炸药资源化治理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系列原创性技术的发明人,为中国武器装备和火炸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

2018 钱七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七虎是防护工程学家,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防护工程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为中国防护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18 刘永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永坦是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20世纪80年代初,刘永坦面向国家海防战略重大需求,开创了中国对海新体制探测技术研究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 黄旭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毕生致力于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先后担任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为中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9 曾庆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庆存是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2020 王大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大中是核能科学家,致力于发展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先进核能系统。他带领产学研联合团队实现了中国高温气冷堆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整体发展过程,为中国在先进核能领域逐步走向世界前沿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2020 顾诵芬 中国科学院院士 顾诵芬是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为中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3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2023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德仁是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一直致力于提升中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他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中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2)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汇总

年度 获奖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2002 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 蒋锡夔、计国桢、张劲涛、范伟强、史济良

2003 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 陈均远、侯先光、舒德干

2006 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 闵乃本、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

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 支志明

2009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 钱崇澍、陈焕镛、吴征镒、王文采、李锡文、胡启明、陈艺林、陈心启、崔鸿宾、张宏达

2013 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 赵忠贤、陈仙辉、王楠林、闻海虎、方 忠

2014 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 张尧学、周悦芝、林闯、任丰原、王国军

2015 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 潘建伟、彭承志、陈宇翱、陆朝阳、陈增兵

2016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 王贻芳、曹俊、杨长根、衡月昆、李小男

2017 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 李家洋、韩斌、钱前、王永红、黄学辉

聚集诱导发光 唐本忠、秦安军、董宇平、李振、孙景志

2018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 薛其坤、王亚愚、何珂、马旭村、吕力

2019 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 周其林、谢建华、朱守非、王立新

2020 纳米限域催化 包信和、 潘秀莲、 傅 强、 邓德会

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 赵东元、李 伟、邓勇辉、张凡

2023 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 方忠、戴希、翁红明、余 睿、王志俊

注:限于篇幅,仅展示一等奖获奖项目

(3)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汇总

年度 获奖项目 主要完成人

2004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 黄伯云、熊翔、易茂中、黄启忠、张红波、邹志强

2005 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 宗保宁、闵恩泽、慕旭宏、孟祥堃、张晓昕、朱泽华

2006 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

2008 硬脆材料复杂曲面天线罩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 郭东明、贾振元、康仁科、王永青、盛贤君、余慧龙

小型高精度CMOS天体敏感器技术 张广军、江 洁、魏新国、樊巧云、张晓敏、刘付成

2009 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 管华诗、于广利、于文功、李英霞、耿美玉、毛文君

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 张 军、朱衍波、薛 瑞、吕小平、蔡开泉、张学军

2011 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尤肖虎、高西奇、赵春明、潘志文、孙立新、罗 毅

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器件与工艺集成技术和应用 邱勇、段炼、王立铎、张德强、高裕弟、李银奎

2012 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及装置 戴琼海、季向阳、刘烨斌、曹汛、戈张、杨艺

大跨建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技术及其应用 聂建国、樊健生、陶慕轩、张振学、温凌燕、卜凡民

2013 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 张建民、张嘎、胡黎明、侯文峻、冯大阔、张雷

2014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 刘中民、刘 昱、吕志辉、陈俊武、袁知中、齐越

2015 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 江风益、刘军林、王立、孙钱、熊传兵、王敏

2017 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高 翔、吴国潮、朱松强、郑成航、胡达清、岑可法

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 贾振元、高航、王福吉、鲍永杰、李兰柱、刘建波

2018 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 梅 宏、黄 罡、张 颖、刘譞哲、郭 耀、熊英飞

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 何继善、李帝铨、蒋奇云、凌 帆、李建华、尹文斌 

2019 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 张 军、史晓锋、苏 维、何 锋、李小强

2020 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 高 文、 马思伟、王荣刚、王苫社、周建同、王 稷

2023 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 路新春、雒建斌、王同庆、赵德文、何永勇、刘宇宏

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 吴丰昌、胡 清、席北斗、吴明红、张列宇、徐祖信

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 张少华、张慕刚、何永清、夏 颖、陶春峰、马 磊

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陈政清、华旭刚、杨国来、何旭辉、陈谨林、周 帅

深部能源开发岩体应力场透明解析技术及应用 鞠 杨、王 凯、张 茹、朱建波、赵毅鑫、舒龙勇

注:限于篇幅,仅展示一等奖获奖项目

(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年度 特等奖 一等奖数量 二等奖数量 年度 特等奖 一等奖数量 二等奖数量

2000 空缺 13 166 2001 空缺 11 126

2002 空缺 18 200 2003 1 16 199

2004 空缺 10 175 2005 空缺 10 165

2006 空缺 11 173 2007 空缺 10 182

2008 1 12 169 2009 空缺 8 214

2010 1 16 197 2011 1 9 208

2012 2 13 144 2013 1 13 120

2014 1 14 136 2015 2 7 129

2016 1 8 120 2017 3 21 146

2018 2 23 148 2019 3 22 160

2020 2 18 137 2023 1 13 9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995年至2020年,共有24个国家的136位外籍专家和3个国际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热带农业中心)、1个外国组织(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奖励文化

奖章证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奖章、证书和奖金。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发证书和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颁发奖章和证书。

奖金数额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数额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数额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规定。

奖励大会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中国科技界的年度盛事,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也是对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科研人员工作的肯定与鼓励。

评选组织

总则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设立科学技术奖励监督委员会,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提名、评审和异议处理工作进行监督。监督委员会对奖励委员会负责,向奖励委员会报告工作,落实奖励委员会的决议。监督委员会的工作宗旨是:维护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严肃性、公正性,弘扬科学道德,反对学术不端,营造诚信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科技工作者的正当权益,促进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的健康发展。

监督委员会的职责是根据相关规则对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和异议处理等工作进行监督,并向奖励委员会报告监督情况,主要包括:

1.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中的关键环节派员监督;

2.审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评审和异议处理情况的报告并提出意见;

3.经奖励委员会授权,可以对有关重大问题组织专项调查,并向奖励委员会报告调查结果和处理建议;

4.对在评审活动中违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暂行办法》规定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视情况建议有关方面给予责令改正、警告、通报批评、解除聘任、取消参加评审活动或者获奖资格等处理;

5.监督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信誉管理制度的实施,审议评审专家信誉评价记录;

6.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7.承办奖励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委员

监督委员会委员组成、任期

监督委员会委员由9-11人组成,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由奖励委员会聘任。主任委员由奖励委员会委员担任。监督委员会委员由相关行政部门从事科研诚信和科技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员和科技、法律、政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报奖励委员会批准。监督委员会委员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五年,连续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奖励办负责监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监督委员会委员条件

1.了解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相关政策和规定;

2.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一定的法律知识;

3.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4.热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监督工作;

5.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70周岁

监督委员会委员权利

1.依法履行监督职责,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2.对监督委员会的重要工作决定或决议行使表决权;

3.为开展监督工作,受监督委员会委托有权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相关活动,有权调阅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档案、会议档案及评审程序文件等材料;

4.对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和评审活动中的行为提出质询;

5.对完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及监督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6.奖励委员会授予的其他权利。

监督委员会委员义务

1.恪守科学道德准则和工作纪律,公平、公正地进行监督,不得徇私舞弊、玩忽职守;

2.按时参加有关会议,特别在表决时必须出席,无特殊理由不得请假;

3.根据监督委员会安排参与相关活动;

4.遵守保密纪律,对评审中未公开信息不得擅自发布;

5.认真听取和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

6.维护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声誉。

取消监督委员会委员资格

监督委员会委员如在任期内出现空缺,导致委员人数不足章程规定的下限时,应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及时增补。监督委员会委员出现以下情形之一时,经奖励委员会批准,取消监督委员会委员资格:

1.对通知参加的监督委员会会议连续缺席三次以上(含三次);

2.因故不能正常履行监督委员会委员职责;

3.本人主动辞职;

4.有违法违纪行为或者严重违反其他相关规定。

奖励评析

国家科技奖励是一面旗帜。评选国家科学技术奖,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鲜明宣示。(央视新闻客户端评)

自设立以来,国家科技奖虽然在激励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却也出现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科技界人士曾反应,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三大奖”的数量过多过滥,限制了奖项水平,甚至滋生出搭车报奖、跑奖拉票等不良现象。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的一大关键词是做减法。“三大奖”每年奖励总数从原来的400项调整为不超过300项,并明确规定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每年授奖数额不超过10个,以实现进一步精简数量、提高质量。(澎湃新闻评)

改革开放30年来(1978-2008),国家共奖励科技成果15169项(不包括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授予的765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91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83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354项;授予14名中国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54名外籍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准予登记的全国性社会力量设奖已达196项(后注销9项)。获奖项目的时代特色鲜明,是中国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政策的镜像。21世纪以来,国家科技奖励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重视加强对原始性创新成果和尖子人才的奖励,国家科技进步奖重点奖励系统集成的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新华社评)

国家科技奖励体现着国家意志,引导科技创新方向,使之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方面通过调整和完善国家科技奖励的奖项设置、奖励条件和授奖标准,引导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创新模式。另一方面,科技奖励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通过对解决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热点、难点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奖励,引导和提示科技人员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集中攻关。同时,科技奖励作为党的一项的重要知识分子政策,对于促进人才成长和凝聚人才队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家科技奖励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拔尖人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团队团结协作联合攻关、有利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政策和举措。中国国家科技奖励获奖人员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达到60%以上。这些优秀的中青年专家通过获奖从各自的领域中脱颖而出,将逐步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光明日报》评)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0138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
相关知识文章
世界十大含金量最高的文学奖 国际上著名的文学奖项有哪些
提到文学大奖,大家肯定首先就想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布克奖、卡夫卡文学奖这些国际上著名的文学奖项。其实除此之外,世界含金量高的文学奖还有国际安徒生奖、普利策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雨果奖等,本文MAIGOO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全球十大含金量最高的文学奖,一起来看看你都知道哪些文学奖项吧。
世界十大著名摄影奖项 国际摄影大奖排名 摄影界含金量最高的奖
摄影奖是指任何以摄影为颁发对象的奖项。在摄影界的最高奖项非荷赛奖莫属,是众所周知的摄影奖项。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国际摄影奖呢?本文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世界十大最权威的摄影奖,包括:荷赛奖、哈苏国际摄影奖、普立策新闻摄影奖、POYi全球年度图片奖、奥赛摄影奖、哈姆丹国际摄影奖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世界十大著名科学奖项 世界级科学奖项有哪些 科学界含金量最高的奖
科学奖项是为了表彰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而设立,种类有很多,例如诺贝尔奖、克拉福德奖、科普利奖章、斯隆研究奖、巴尔赛奖等,都是科学界含金量最高的奖。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含金量十足的科学奖项呢?本文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世界十大著名科学奖项。一起看看吧。
世界十大最著名的音乐奖 全球音乐奖项排名 含金量最高的音乐大奖
说起音乐类颁奖,想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音乐界的奥斯卡“格莱美奖”,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含金量高的音乐大奖呢?下面,maigoo小编为大家盘点世界十大著名音乐奖项,包括格莱美奖、全英音乐奖、全美音乐奖、极地音乐奖、国际古典音乐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公告牌音乐奖等,一起来了解下吧。
世界十大最著名的美术奖 世界级美术大奖排名 国际绘画大奖有哪些
在美术界最高奖项为亚历山大卢奇绘画奖,此外,你还知道哪些最权威的美术奖项吗?本文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全球十大最权威的美术奖,包括亚历山大卢奇绘画奖、TOP国际书画奖、世界插画奖、拉古纳国际艺术奖、普利兹克奖、西班牙当代艺术奖等,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十大最著名的医学奖 国际医学奖项排名 医学界含金量最高的奖
国际上有不少非常有名的医学奖,例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医学领域最高荣誉之一,而拉斯克医学奖和盖尔德纳奖都是医学界的著名奖项。此外,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医学奖呢?下面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全球十大最权威的医学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十大著名数学奖项 国际数学大奖排名 数学界含金量最高的奖
数学奖项种类很多,其中国际数学界含金量最高的奖项有菲尔兹奖、沃尔夫数学奖、阿贝尔奖、陈省身奖,以及高斯奖、克拉福德奖、奈望林纳奖等。本文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世界十大著名数学奖项,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十大著名舞蹈奖 世界级舞蹈奖项有哪些 全球舞蹈界最高奖项
舞蹈奖是指针对舞蹈艺术所设立的奖项。在舞蹈界的最高奖项非美国舞蹈节终身成就奖莫属,是众所周知的摄影奖项。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国际舞蹈奖呢?本文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世界十大最权威的舞蹈奖,包括:黑池舞蹈节大奖、美国舞蹈节大奖、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大奖、伯努瓦舞蹈奖、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大奖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世界十大最著名的设计奖 国际设计奖项排名 含金量最高的设计大奖
说起设计界最高奖项,想必大家都想到了世界三大设计奖:iF设计奖、红点奖、IDEA奖,除此之外G-Mark设计奖、欧洲产品设计奖、德国设计奖等,也都是国际著名设计奖项。本文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世界十大最权威的设计奖,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计算机界十大含金量最高的奖项 计算机世界级大奖有哪些
说起计算机界含金量最高的奖项,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有“计算机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以及计算机先驱奖、奈望林纳奖、约翰·冯·诺依曼奖、哥德尔奖、格雷斯·霍珀奖,这些都是含金量十足的计算机科学奖项。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计算机奖项呢?下面,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计算机界十大含金量最高的奖项,一起来看看吧。
全球十大含金量最高的服装设计奖 世界级服装设计奖项有哪些
全球含金量最高的服装设计奖莫过于法国的金顶针奖,此外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大奖、英国时装大奖、ANDAM时尚大奖等,都是国际服装设计知名奖项。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奖?本文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全球十大含金量最高的服装设计奖,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世界十大最著名的艺术奖 国际艺术奖项排名 含金量最高的艺术大奖
艺术奖项是表彰和奖励在艺术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和贡献的个人和组织的奖项。说起含金量最高的艺术大奖,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被誉为“艺术界诺贝尔”的透纳奖。除此之外,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凯撒林奖、沃尔夫艺术奖这些都是含金量十足的艺术奖项。下文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世界十大最权威的艺术奖。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十大最著名的戏剧奖 国际戏剧奖项排名 含金量最高的戏剧大奖
戏剧奖是指由戏剧艺术组成的奖项。在戏剧界的最高奖项就是托尼奖了,它是众所周知的戏剧奖项。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国际戏剧奖呢?本文MAIGOO小编为大家分享世界十大最权威的戏剧奖,包括:托尼奖、奥利弗奖、莫里哀奖、欧洲剧场奖、普利策戏剧奖等,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十大含金量最高的儿童文学奖 国际著名童书大奖有哪些
全球很多国家和国际机构都设立了不少儿童文学奖项,那么国际著名的儿童文学奖项有哪些呢?本文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世界十大含金量最高的儿童文学奖,包括国际安徒生奖、纽伯瑞儿童文学奖、林格伦文学奖、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最佳童书奖、凯迪克大奖、卡内基文学奖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世界十大顶级美食奖项 国际美食奖项排名 含金量最高的美食大奖
说起世界顶级美食奖项,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顶级美味大奖,以及iSEE全球奖、御厨C.C.C.金章、全球食品工业大奖、詹姆斯·毕尔德奖等这些含金量十足的美食奖项。那么除此之外,全球还有哪些著名的美食奖呢?下面,MAIGOO小编为大家分享世界十大权威美食奖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十大含金量最高的科幻小说奖 世界级科幻小说奖项有哪些
说起世界级科幻小说奖项,想必大家同Maigoo小编一样,想到了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迪特玛奖,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含金量十足的科幻小说奖,那么全球还有哪些著名的科幻小说奖项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下全球十大含金量最高的科幻小说奖,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十大最著名的新闻奖 国际新闻奖项排名 含金量最高的新闻大奖
新闻奖是指由新闻机构、新闻行业协会或政府部门颁发的奖项。说起新闻类奖项,被誉为新闻界的最高奖项的普利策新闻奖,是众所周知的新闻奖项,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国际新闻奖呢?本文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世界十大最权威的新闻奖,包括:普利策新闻奖、世界新闻奖、阿尔伯特·伦敦奖、乔治·波尔克新闻奖、英国报业奖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世界六大著名建筑奖 世界建筑六大奖盘点 全球知名的建筑大奖有哪些
世界六大建筑奖项是什么?世界建筑六大奖指的是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普利兹克奖、金块奖、阿卡汉奖、国际建筑奖、开放建筑大奖。其中,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王澍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士,也是继1983年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以下是世界建筑六大奖的详细内容,快跟maigoo生活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诺贝尔奖获奖人名单 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一览表
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奖项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那么2019诺贝尔奖获奖者都有哪些呢?从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至今,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哪些?哪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最多?诺贝尔奖奖金有多少呢?下面就跟着Maigoo君一起来看看吧!
获华表奖最多的十大演员 华表奖历届影帝影后完整名单
华表奖,是中国电影界的政府奖,正式设立于1995年。在华表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电影人都曾获得过这一殊荣。其中,章子怡是获得华表奖影后次数最多的女演员,刘佩琦、李雪健都曾两度封帝。此外,历届华表奖最佳男女演员都有哪些?本文将为您揭晓华表奖十大影帝影后,来一起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