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段,地处温州古城北大门——朔门之外,东靠海坛山,北邻瓯江,与江心屿双塔隔江相望。该遗址于2021年10月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考古前置工作中被发现,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揭露遗迹包括古城水陆城门、瓮城、城墙、10座码头、浴所、木构栈道、干栏式建筑、水井及3艘沉船等,年代跨度从北宋延续至民国,以宋元时期为主。北宋斜坡式码头依托基岩建造,南宋台阶式码头采用石包土心结构,沉船均为福船类型,其中2号沉船于2025年完成整体迁移。遗址出土宋元瓷器残片20余吨,九成以上属龙泉窑产品,另发现漆木器、墨书瓷器等遗物。
北宋斜坡式码头、南宋台阶式码头、宋代沉船、栈道遗迹、瓷片堆积、部分相对完整瓷器。
码头
码头遗址除1座为北宋斜坡式码头外,多呈台阶式。斜坡式码头依托山脚基岩而建,用块石砌筑而成,呈平缓斜坡状。台阶式码头自江岸向航道伸出,平面呈长方或长条形台阶状,石包土心结构,码头中部填土上垫木板,板上铺平整方砖,砌筑考究。
2023年3月22日,在对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掘时发现第9座码头,证实为北宋码头。此前,该遗址对外公布的考古发现中,码头共有8座,其中2座被鉴定为北宋时期建造,6座被鉴定为南宋时期建造。
沉船
遗址发现的2艘沉船均为福船。其中一艘残存船头及部分船体,变形严重。断成南北两段,总残长12.4米,最大残宽4.1米。壳板鱼鳞状搭接,并楔有铁钉。船出有大观通宝铜钱。根据隔舱板残存数量推测,该船全长约20余米。另一艘沉船发现于深达9米的西部隧道基坑底部,仍在发掘。
栈道
官用栈道位于瓮城出城道路北面,桩基由至少7组立柱(每组为两立柱架一横梁)等距离(约2.7米)南北向笔直排列,做工考究。据相关史料记载,栈道附近即馆驿所在。栈道以东还分布干栏式建筑四组。
瓷器
遗址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古代瓷器残片,九成以上为龙泉窑产品,应来自瓯江上、下游各个窑场。绝大多数的瓷片堆积呈现出条带状集中分布的状态,且年代集中于元代,堆积特征鲜明;北宋时期双面刻划花的瓷器则多出自地层中,数量亦较为可观。这些标本多数没有发现使用痕迹,应为贸易瓷在运输、转运过程中的损耗品。其他窑系有瓯窑褐彩绘瓷、建窑系黑釉瓷(建窑、遇林亭窑、茶洋窑、吉州窑)、青白瓷系(义窑、景德镇窑)等。部分瓷器外底有墨书,如“姓氏+直”“直”“东”“西”“上”“纲”等。遗址中还出土部分温州漆器。
2024年11月30日,2024海丝学术交流暨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温州举行,发布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最新发现及出土文物最新研究成果:朔门古港遗址总发掘面积约9000平方米,揭露和发现朔门和奉恩门城门、瓮城、城墙、10座码头、3艘沉船等一系列重要遗迹,尤其是新发掘揭露奉恩水门、朔门及瓮城区块;初步完成2号沉船现场清理测绘,该船可能由温州本地造船场建造;温州港城一体联动模式更加具象化。
2025年1月消息,考古工作人员陆续在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沉船附近发现6具人骨遗骸。初步的检测结果显示:1号人骨为35-40岁男性;2号人骨的主体为男性,年龄为30岁左右;3号人骨则为8-10岁的少年,性别不详;4号人骨为20-25岁青年男性,人种均属东亚人群。这些目前推测来自北宋时期的人骨遗骸,很可能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温州人。
2025年7月4日,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2号沉船,成功完成整体起吊并安全装车,实现文物零损伤迁移。
发掘区除东西两端的朔门瓮城遗址及水门河堤岸向南伸出外,主体呈东西向条带状,位于南北两排工程排桩内,与现代岸线大致平行。遗址发现的码头、栈道等遗迹亦横向分布。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景象】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手考古勘探和发掘,成功再现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通报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重大发现,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重要见证。
专家表示,此次发现的遗迹群,规模庞大、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实为国内外罕见,成功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景象,是温州作为“千年商港”的坚强实证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
遗址保护规划、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以及遗址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体系的相关工作,在积极推进之中。温州(朔门)古港码头遗址公园设计方案也在紧锣密鼓地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