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自然保护区    
					
					
						 中国十大帐篷露营景区    NO.40
中国十大帐篷露营景区    NO.40
					
					
						 中国十大温泉露营好去处    NO.3
中国十大温泉露营好去处    NO.3
					
					
						 云南十大适合露营的地方    NO.5
云南十大适合露营的地方    NO.5
					
					
						 云南十大最高山峰    NO.7
云南十大最高山峰    NO.7
					
					
						 云南十大名山    NO.14
云南十大名山    NO.14
					
					
						 保山十大景点    NO.18
保山十大景点    NO.18
					
					
						 中国最适合去露营十大山峰    NO.20
中国最适合去露营十大山峰    NO.20
					
					
						 三江并流风景区九大景点    NO.1
三江并流风景区九大景点    NO.1
					
					
						 腾冲十大景点    NO.4
腾冲十大景点    NO.4
					
					
				开发利用
科学研究
英国人安德森(Anderson)(1868年和1875年)率领探险队,曾从缅甸进入高黎贡山采集鸟类、两栖类和鱼类标本。法国人叔里欧(Sonlie)(1895年前后),奥地利韩马吉(H.Handel-Mazzetti)(1915年)、英国金德华(F.kingdon.Ward)(1922-1924年)、美国人洛克(1920-1927年)等先后到高黎贡山考察和采集标本。为时最长收获最丰富的是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的乔治·福瑞斯特(George.Forrest),自1904年起到1932年病逝腾冲,历时28年先后7次组织大规模考察和采集。
据记载,明代崇祯年间(1639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长途跋涉翻越高黎贡山,进行了地貌与植被的考察与记述;国内对高黎贡山的考察研究始于30年代,30年代开始,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先后派蔡希陶、王启元、俞德竣到高黎贡山采集植物标本,40年代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刘慎谔先生到腾冲一带做过植物地理考察研究,秦仁昌、冯国楣也在高黎贡山采集过植物标本。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云南大学等曾多次组织对高黎贡山考察,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60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自然博物馆共同组织的高黎贡山动物资源调查和中国科学院原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滇西北分队的植被考察,1965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组织的联合考察,198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队组织的横断山地区考察等。
1989-1991年,由西南林学院和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主持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考察,并于1994年出版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著。1993年,由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组织了怒江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并于1998年出版了《怒江自然保护区》专著。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恒教授自1990年开始独龙江植物考察,2000年正式发表《高黎贡山植物》专著。西南林学院徐正会教授自1997年至2000年在高黎贡山开展蚁科生物多样性研究,并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保护区管理机构在科学考察、技术试验推广等方面也作了大量有益探索。
旅游信息
人文景点
高黎贡山曾是早期人类活动地之一,从三处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收集到的大量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晚期,高黎贡山西麓与东麓的台地上就已有人类定居。
高黎贡山是历代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山上山下仍可见不少军事遗迹。有南明军队和清军交战的“磨盘石战役”古战场,分水岭一带多处设有古堡、哨卡和峰火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高黎贡山是滇西大反攻的主战场之一,山上仍可见数十处地堡、密密麻麻的弹坑和纵横交错的战壕。
高黎贡山是民族迁徙和融合的走廊。1983年成立保护区时,周边地区居住着汉、傣、僳僳、怒、回、白、苗、纳西、独龙、彝、壮、阿昌、景颇、佤、德昂、藏等16种民族,他们分别源于古氐羌、古百濮、古百越、古三苗族群和古东胡、古吐番、古女真、古中亚民族。如各种民风习俗、宗教、祭祀活动、歌舞、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民族节庆、民族婚恋、民族文学、民族体育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多种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儒教及原始崇拜之地。
自然风光
高黎贡山是“自然博物馆”、“物种基因库”和“民族文化园”,“百花岭生态旅游区”规划面积94平方公里,其中属保护区实验区46.31平方公里,包括周边社区的两个乡镇6个行政村约60多个村庄。
地位价值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众多,南北混杂,东西过渡,是青藏高原和印支半岛的南北生物走廊,是亚热带、温带、寒温带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库,著名的种子植物模式标本产地。是中国常绿阔叶林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地区之一,同时还保存有典型的温性、寒温性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