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该舞蹈是从云南中甸一带流传而来的,当地人又称为“纳西”舞蹈。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这些民间艺术瑰宝一直深藏在大山深处。由援藏干部牵线搭桥以及参加非遗节,让得荣文化遗产走出大山。
学羌意为一起跳,它是流行于得荣县子庚乡一带的民间自娱性歌舞,也是当地民众最乐意参加的一种舞蹈形式。学羌舞蹈风格及音乐色彩别致,与甘孜藏族舞蹈风韵不尽相同。
动作以腿的弹和跳为特点,歌词较多的是反映男女青年间的爱情。南路锅庄古朴、典雅、端庄,表演时分男女两队围圈,轮唱轮舞。舞蹈时相互牵手或扶腰,低首俯身,舞姿低矮,上身动作较小,主要动作集中在腿部的踏地和靠腿。
学羌作为一种民俗性舞蹈,它与民众的民俗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凡节日、集会、村村寨寨男女老幼欢聚一堂,跳起学羌以示和睦、吉祥。特别是秋收之夜,人们点燃熊熊的篝火,相聚在其周围,还要加进“跳火堆”的游戏,可见学羌这一舞蹈形式与民众的游戏嬉耍也是连在一起的。
该舞蹈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无论其唱词、韵调、舞步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间蕴涵着得荣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具有独特的人文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