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坐落于广州市,学校开设专业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5个学科门类,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微生物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材料科学、化学、社会科学总论等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临床医学进入全球前1‰。学校的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公共管理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应用心理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同时也是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坚持产学研协同发展,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大学科技园运营情况被评为广东省最高等级A级评价;学校培育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成长为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龙头。学校招生、培养和就业工作广受社会各界好评,毕业生医学类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通过率连续三年位居全国榜首,公共卫生执业医师通过率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前五。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融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发展大局。与广州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建有多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作为广东省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试点单位,学校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国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联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共建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自2010年起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目前在校留学生200余人,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23个国家。
半个多世纪的薪火相传,学校逐渐形成了以“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南山精神为核心的广医精神文化,确立了“德术兼修、医文相融、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紧密互动,并在抗击非典、亚运医疗服务、埃博拉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公共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州医学院 1951年,广州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医士学校创建。 1953年,广州市第一、二、三、四医士学校合并组建广州医士学校。 1958年6月,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广州医士学校升格为广州医学院。 1970年12月,广州医学院改建广州医科学校。 1972年,广州医科学校升格为(复校)广州医学院。 1973年10月29日,广州市委决定将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1979年6月10日,广州市编制委员会发出通知,同意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医科基础上成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1984年9月21日,教育部批准学校内科学(呼吸)、药理学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1年1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内科学(呼吸系病)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2003年7月18日,教育部批准广州医学院内科学(呼吸系病)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获准设立临床医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4年,羊城铁路医院并入广州医学院。 2005年,广州护士学校、广州卫生学校并入广州医学院。 2006年11月21日,经广州市政府正式批准立项,广州医学院将在番禺建立新校区。 2007年4月2日,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实验室被科技部正式批准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 2010年2月至8月,学校先后获得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资格和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同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3月22日,学校临床医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经教育部和卫生部批准,入选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广州医科大学 2013年4月,广州医学院通过教育部验收,教育部发文,正式批准广州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 2014年1月,学校成为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7月,学校正式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 2015年1月,学校加入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 2018年11月,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2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4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正式揭牌;4月,广州医科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正式揭牌。 2025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与法国宜世高等精神运动与康复学院(ISRP,简称法国宜世学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两校在精神运动康复领域的深度合作新篇章。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